多样原则是指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要根据各种因素的差异和变化,机智、灵活、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创设。
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应采取不同的环境创设形式。例如,小班的墙饰无须复杂的背景,只要采用散点式的布局,形象就会突出,一目了然;而中、大班再用这种形式,就失去了新鲜感。形式应视内容需要和材料特点而定,灵活掌握、综合运用,并可从中派生出更多、更新颖的形式。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要认真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正确估计幼儿的实际水平,深入了解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本地区、本园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环境创设方案,并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方案。幼儿园应当选择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环境创设,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丰富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使幼儿身心健康、活泼成长。
6。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是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及布置要给予幼儿发表意见的机会,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尽量保证从环境的设计到材料的投放、到作品的张贴都有幼儿的参与;在环境创设中,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同幼儿共同完成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如案例2中,由于有了孩子们的参与,环境创设得更有童趣、更有创造力,更加吸引小朋友与墙面互动。
(1)幼儿真正参与其中。幼儿园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活的地方,环境的装饰美化不单是教师的事,更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有权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应当同幼儿一道进行设计布置,尽量吸收幼儿的意见,让幼儿参与墙饰的创意设计以及收集材料和制作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提供思维和再创造的条件。陈鹤琴说过:“用幼儿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同幼儿一道设计、动手制作、布置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创造美的热情,同时又培养了幼儿一定的动手能力。例如,秋天到了要设计以秋天为主题的画面来装饰活动室,首先要引导幼儿认识秋天的特征,然后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当幼儿将所需材料收集来以后,可以让幼儿通过剪、贴、画、粘贴等各种手法制作,最后师生一起张贴画面。这样,幼儿就参与了环境的设计、材料的收集、作品的制作以及最后成品的张贴与欣赏这一完整的过程。这样,也真正实现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真正做到了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不仅在美化环境中培养了幼儿初步的创作美的意识,还使幼儿从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但在现实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很多都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并且在布置好以后不允许幼儿去触碰,认为那是一种破坏。教师应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师幼合作共同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师生共同合作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将向幼儿传递一个对其终身成长都极为重要的信息:“我们能影响自己的生活!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改变!”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教师应在墙面环境创设方面重视师幼共同参与、坚持师幼共同讨论主题、共同设置布局,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要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和师幼的互动性,不管是环境创设还是教育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接受,因为幼儿才是环境和课程的主体。因此,无论环境创设得多美,如果幼儿没有兴趣、没有参与、没有达到与他们的互动,那么,这样的环境创设就是失败的。特别是班内的环境创设,要取材于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主题墙饰,并在此基础上完备各区角的环境创设。
7。教育原则
环境教育即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为幼儿教育服务,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顺利发展。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应具有很强的幼教特点。它要通过自身的形式美感和内容去启迪幼儿的智慧,开启幼儿的知识大门,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因而在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益智因素,启发幼儿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运用观察、推测、验证等科学的探究方法,概括自己的经验和处理已获得的信息,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还要启发他们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动手动脑,去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比如,墙饰设计中的一个作品《我们可爱的祖国》,通过贴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伟大发明和显著成就等图片,使幼儿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等,从小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又如,可以在科学发现室里摆放一个天体模型,让幼儿反复去辨别,去观察其变化规律,以了解宇宙空间的初步知识,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从小培养他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伪科学和封建迷信。再如,户外栽种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果树和其他植物,使幼儿了解本地特产,熟悉季节变化,认识植物与环境及人的关系,同时也使幼儿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1)围绕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进行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不是为美化而美化,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使幼儿在温馨如家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并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各项装饰都要围绕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来进行。各年龄班的装饰要结合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和内容,要让每一块墙壁都变成一个“不说话的老师”,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告诉幼儿应该学什么、做什么,分清美丑,体现教育性。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仅要能够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还要能够帮助幼儿在此基础上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环境中的常用材料对人的利弊,怎样合理利用资源、珍惜资源,怎样利用废弃物再创美好环境,使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比如,可在幼儿园内多栽种一些植物、花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使幼儿园环境清新怡人。
(2)创建丰富和谐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周围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精神环境主要是隐性的、无声无形的,如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教养态度、幼儿园的教养管理制度、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课程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教师素质、教育集体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社区、社会的文化、科学、信息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心理、社会等条件的综合,是幼儿教育和发展的宝贵资源。遵循环境教育原则应注意协同幼儿家庭、社区、幼教机构、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为幼儿生成或共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物质与精神环境。
8。启发原则
启发原则是指教师必须善于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以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幼儿教育的各种活动过程都是教师与幼儿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果离开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表现为:有积极好学的态度,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常常主动地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感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善于用语言动作表现所学的内容,并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成为再学习的工具。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还不能把学习的社会意义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与他们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望等紧密相连的。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幼儿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组织安排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产生吸取知识的要求和内在动机,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的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9。创造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本着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原则,重视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由建筑物、场地、各种物质器械、设备条件等综合组成的。它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场所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基础,适宜的环境是创造性发展的土壤。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在情感自由、自由探索的条件下实现的。幼儿的创造性是在他们所生活的具体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幼儿就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人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开始的,只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才能产生联想;只有认识世界,才能创造世界,最终改造世界。
10。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该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就曾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富贵病”和“花钱病”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们指出,幼儿园环境好坏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在于花钱多少、外国货有多少。批评“富贵病”和“花钱病”的观点说明了贯彻经济原则的必要性。
贯彻经济原则就是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水平仍相对较落后,幼儿园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教育,给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时,应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功能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幼儿园的环境装饰要主张节约。例如,将废旧的车胎应用于幼儿发展跳、跨、钻、爬的体育技能养成中,既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又环保耐用,发挥材料的余热;幼儿热身操中所需要的器械,可以用废旧塑胶、麻编绳、矿泉水瓶等制作,既有童趣,又轻便安全。再如,图书架主要用于放置供幼儿阅读的图书,可取几根木条,做成可以放书的许多小格,钉在墙上,幼儿易拿易放,还不占空间,墙边再放几把小椅子,更方便幼儿看书。
此外,根据本园需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也能够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尽量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无污染的废旧材料,因材施艺,如挂历纸、画报纸、包装纸、各种纸盒、塑料瓶、布头及就地取材的自然物等。例如,利用画报纸既可做树叶,又可做汽车,还可做人物的花衣、花裙等;用雪碧瓶既可做树叶,又可做海底水草、竹子等;用包装盒、蛋糕盒做灯笼装饰挂件。农村幼儿园可用三合土铺设活动场地,比水泥地省钱又安全;还可以结合本土资源,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投放各种周围常见的材料,如蒲草、芦苇、麻绳等,让幼儿在玩各种编织游戏的同时,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更对自己家乡的一些特产、风土民情有更深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低费用、高效益的经济原则,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或周边资源,就地取材。在保证清洁、卫生的前提下,废物利用,一物多用,不浪费宝贵资源。
[1]杨旭,龙耀明.幼儿园教师入职指南[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