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科学领域中的幼儿数学教育 > 第二节 幼儿认识量的教育活动指导(第2页)

第二节 幼儿认识量的教育活动指导(第2页)

续表

三、量排序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量排序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有关顺序的东西,很多玩具如套碗、套塔、套娃等本身就含有顺序的特点,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对顺序有了最初的认识,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幼儿的这种认识更加的清晰和明了。对于小班初学排序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清楚明确地表达排序的要求。例如,排序的方向是横排还是竖排,长短、高矮等排序要在同一起始线上,以及按什么规则(如大小、形状、颜色、递增、递减)排序等。然后要逐一示范,比如按大小的顺序串珠子,教师拿出3颗大珠子和3颗小珠子,然后告诉幼儿“我先穿一颗大的再穿一颗小的,小的穿完再穿一颗大的,就这样一颗颗的穿下去”,让幼儿根据示范穿好自己手里的珠子。幼儿有了一定的排序经验后,要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想象和兴趣自由排出各种序列,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干扰幼儿的自由排序,只有当他们求助或出现明显错误时再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幼儿完成排序之后要请他们说明排序的理由,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排序方法。同时幼儿完成各种排序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理解序列中的三种关系,发展他们相应的思维能力。

(二)量排序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江苏省东台市职工幼儿园,孙慧琴、武银红,http:。yejs。。articleid48442。htm)

四、量守恒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量守恒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1。变换图式

通过改变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让幼儿判断物体的长度、大小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图11-3)

图11-3

长度守恒。不管是拼成W型还是方型,火柴的数量和长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将绳子拉直和弯曲它的长度并不会减少或增加。(如图11-4)

图11-4

容积守恒。等量的水倒进不同的容器中,虽然水面不一样,形状不一样,但水的多少是不变的。(如图11-5)

图11-5

体积守恒。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随着对量认识的加深,儿童会逐渐理解同样的一块橡皮泥不管是揉成球还是搓成条,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如图11-6)。

图11-6

2。做守恒判断时选取同等的两份物体

守恒的目的是让儿童理解物体外形发生变化后,总量是不变的,因此,在做守恒判断时要运用两份同量的物体。例如,两段一样长的毛线,把一段摆直,另一段摆成弯弯的形状;再如,我们在倒牛奶的时候,可以拿两袋完全相同的牛奶,倒入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中,幼儿可以直观地、有比较地看到这种变化后的量还和从前一样,只是外形发生了变化。如果只用一份物体,当它改变了外部形态时,儿童只能看到这个变形的量,原形已经不存在,只能靠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对比,这样不利于他们做出守恒判断。

3。逐渐引入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把一大杯水倒入几个小杯子里,或者把一桶沙倒入几个小碗里,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小杯子里的水、小碗里的沙加起来和大杯子的水、小桶里的沙是相同的,进而开始初步理解几个小部分加在一起等于一个整体。儿童学了量的守恒,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渗透了集与子集关系的思想,可以为他们以后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中三个数群之间的关系准备感性条件。

(二)量守恒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示例改编自:浙江学前教育网《大班数学教案:量的守恒》http:data。06ab2012070232241。html)

五、自然测量的教育活动指导

(一)自然测量的教育方法与步骤

用筷子、脚步、小碗等不同的自然物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称为自然测量,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量的认识,帮助他们初步认识各种测量工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自然测量的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幼儿测量的对象和可以使用的测量工具;其次,要讲清测量的起点、终点、移动方法、记号,还要帮助儿童养成重复测量验证测量结果的好习惯。例如,要测量从小桌子到书架的距离远还是到门口的距离远,可以让儿童用脚步来测量。教师首先在小桌子、书架和门口各画一条线作为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儿童的脚尖朝向书架终点的方向脚后跟和起点对齐,前脚的脚跟和后脚脚尖贴紧两脚依次交替向前走,并数着自己的步子。同样的方法测量小桌子到门口的距离后,根据自己数的步子来初步判断桌子离哪边较远,然后再测量一次看看结果是否和刚才一致。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个量进行测量。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同一个量由于选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次数和结果是不相同的,进而得知要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量一定要采用同一种测量工具。

(二)自然测量教育活动示例及分析

续表

续表

(示例改编自:南通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朱玉华,http:。yejs。。arti)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