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科学领域数学 > 第十一章 幼儿认识量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2页)

第十一章 幼儿认识量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2页)

3岁幼儿对轻重的感觉有了初步发展,他们已经可以感知、辨别乒乓球和苹果这种差异明显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当成人要求“把重的瓶子给我”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出正确反应,这说明除了感知重量以外,他们对“轻”“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此时幼儿仍不能用“轻”“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会说“这个桶里水多我拎不动”“这个小桶比那个小桶的沙子少”。

到了4岁,幼儿感知、辨别轻重的精确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能在差异不显著的物体中找出最重的或最轻的,而且基本上可以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面对若干重量不等的物体,大部分4岁幼儿可以从中找出相同重量的物体。

3。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3岁左右的幼儿在排序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游戏性,即使是接受了排序任务他们也会将其当作一项游戏来进行,随意性非常大。对他们来说,3以内的正排序已经不是难题,但逆排序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可以完成。

4岁的幼儿对排序任务的目的性认识提高,游戏性和随意性的动作减少。他们在进行5的排序的时候已经懂得采用分组的方法,但是不注重两个组之间的联系,通常就会出现两个小组内的排序都是正确的但是合在一起就是混乱的情况,并且4岁的幼儿还不懂得在进行长度排序时需要以同一个水平面作为起点。

(二)4~5岁左右

1。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年龄特点

这一阶段儿童感知大小、长短的精确性进一步提高。他们能对大小不同的物体依次做出区分和排列,还可以从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中找到相同大小的物体。但找“同样大”的物体首先要他们在头脑里对每一个物体进行比较和区分,然后做出选择,因此,这种能力较晚才能发生。此外,他们已经能够认识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等,可以准确地说“这个面包片厚”“毛毛比豆豆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一阶段的幼儿抱怨自己碗里的牛奶比别人杯里的牛奶少、自己的橡皮泥球比别人的橡皮泥饼小的情况,这是因为此时他们还缺乏对量的守恒的认知。他们很难判断等量的牛奶倒在又高又细的杯子里和又矮又粗的杯子里之后是不是还一样多;对于改变了放置形式的等长的两根小棍(如下图11-2),他们往往会说下面那根长,因为他们专注于棍子的终点却忽视了起点。

图11-2起点不同、长度相等的两根小棍

2。感知重量能力的年龄特点

这一阶段的幼儿感知、辨别轻重的精确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能在差异不显著的物体中找出最重的或最轻的,而且基本上可以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例如,给4岁的幼儿若干重量不等的物体,大部分幼儿可以从中找出相同重量的物体。随着对轻重认知精确性的进一步发展,到了5岁左右,幼儿具备了感知重量相对性的能力,他们能从三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中说出哪个最重、哪个比较重、哪个最轻,对“轻”“重”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3。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

相较于3~4岁幼儿而言,4~5岁幼儿注意的广度和稳定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不再将注意放在排序对象中的某几个,而是开始注意到排序对象的整体。同时,这一阶段的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目测能力,5岁的幼儿已经可以顺利进行5以内的正排序和逆排序,但是进行10的排序时失误仍然较多。需要注意,4~5岁是逆排序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正确有效地教育和指导会非常有利于儿童逆向思维的发展。

(三)5~6岁左右

1。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年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经常会冒出“又大又小”的语言,例如:红皮球(最小)、黄皮球、蓝皮球(最大)依次做完大小比较之后,教师问“黄皮球是大的还是小的呢?”这时有的儿童就会说“它是大的也是小的”,有的还会说“它和红的比大,和蓝的比小”。这说明他们不仅能正确认识物体大小、长短,还开始理解量的相对性,他们知道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地说一个物体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大是相对于小而言的,长是相对于短而言的,关键看它和谁比。

同时,我们很少听到这一阶段的幼儿争论谁的牛奶多、谁的橡皮泥大,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一袋牛奶倒在大碗和小碗里都是一样多的,一块橡皮泥不管是捏成苹果还是面包,橡皮泥的多少都不会变。这说明他们在对量的守恒的理解上有很大提高,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等发生变化时他们仍可以正确判断出其长度、容积等变量没有发生改变。此时,进行量的守恒的教育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灵活性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感知重量能力的年龄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国外相关研究表明,5~6岁的儿童能认识到有的小物体比大物体重(小铁球比大气球重),不同材料制作的同样大小的物体重量也会不一样,如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玻璃瓶则会沉到水底。对重量和体积之间相反关系的认识表明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守恒性和可逆性都有了较大发展。

3。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这一阶段的幼儿目测能力比4~5岁的幼儿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进行10的正、逆排序的时候失误明显减少,并且还可以运用简便的排序办法。例如,一名6岁的幼儿在将粉红塔从小到大排好之后,老师又提出了“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的要求,该幼儿直接将粉红塔整体调头;在进行10根小棍的排序时,有的幼儿就会把小棍都攥在手里,竖直地将小棍底部在桌面上标齐,然后依次找出最长的一根,十分迅速地完成10的逆排序。

5~6岁是儿童认识传递性的较好时期,儿童是否理解排序中的传递性不能只是以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做出判断为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准确说出判断的理由,因此,5岁以前的儿童理解排序中的传递性是有困难的。有时他们单从直观上也能看出物体大小、长短等关系,但是未必能理解其中的传递关系,就像比较红、黄、蓝三个皮球的时候,很多儿童都能说红皮球比蓝皮球小,但是大部分都不能说出其中的理由,他们会说“我看出来的”“我猜到的”等。只有到5~6岁的时候大部分儿童才能说出“因为红皮球比黄皮球小,黄皮球又比蓝皮球小,所以红皮球比蓝皮球小”。

和传递性一样,5岁之前的儿童也不能理解排序中的双重性。在圆点卡片的序列中,取出7点的卡片让儿童插入到序列中,5岁之前的幼儿通过率很低,到5岁之后大部分幼儿都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说出为什么把卡片放在那里,6岁的时候所有儿童都可以把卡片插入正确位置,并且将近一半的儿童可以说出“它比前面多一个点,比后面少一个点”。这说明6岁左右的幼儿存在对双重性学习的可能性,经过教育可以初步理解双重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