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数学教育活动 > 第一编 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2页)

第一编 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2页)

教育内容的生成性是指教育内容超越事先的计划性,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即时的情境、突发事件中,或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需要、兴趣和提出的问题临时安排。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当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才能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教师尊重幼儿就要尊重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大部分的教育活动都是这种师幼共同生成的教育活动。

2。教育过程的探究性

自然科学本身崇尚实证的方法。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都是自然界能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感知和探究的物质和现象。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所以,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在科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幼儿的探究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科学教育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幼儿的探究过程一般经历以下三个环节:产生疑问,产生疑问是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幼儿有了疑问,并想消除疑问,主动探究才能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进行猜想,有了疑问,幼儿就会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和疑问进行猜想和解释,这是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过程,它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提供了可能;进行验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如果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一致,将强化原有的认识,提高他们原有经验的概括程度。如果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矛盾,将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认识,形成新的解释,再去与现实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不断演进的主动建构过程。

3。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可分为:集体探究活动、小组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

集体探究活动是指全班在同一时间以统一要求、统一步骤和方法进行同一科学内容的探究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是指由少数幼儿组成小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是指幼儿单独或一两个在一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集体探究活动因人数多,无法使每一个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而小组探究活动和个别探究活动由于人数少,则可以让每一个幼儿积极主动地、尽兴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集体探究活动常常只能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通常无法使科学探究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而幼儿自发的小组探究和个别探究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结合我国师生比的特点,坚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使集体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和小组探究活动相结合,才能解决幼儿园日常教学中集体教育活动过多这一矛盾,更好地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

幼儿科学教育除了通过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之外,更应该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只要具备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孩子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一句自言自语都可能经过挖掘而生成一个精彩的科学教育活动。这种从幼儿的兴趣、需要随机生成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性,教育价值比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更大。

4。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果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

科学经验是指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器官获取的第一手经验。幼儿思维的直觉性、具体性和形象性决定了他们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即科学经验,或叫作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的科学概念。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果就是使幼儿经过探究活动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它可以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认识,如对小兔子的外部特征认识;也可以是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如对磁铁的同名极相斥,异名极相吸性质的理解等。科学经验虽然是最低层次的科学知识,但是它是与具体事物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是幼儿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能为幼儿形成抽象的科学概念提供大量的概括材料。

(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进行幼儿科学教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指南。《纲要》明确规定了3~6岁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指导思想和内容要求,我们要对《纲要》进行解读,理解《纲要》的主要精神,并用于指导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把它作为我们制订科学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析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自上而下、从概括到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一)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是幼儿教育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教育总目标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时所应获得的发展,是幼儿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这一总目标将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目标转化为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同时又是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体中概括层次最高的目标。《纲要》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做了如下规定。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上述的五条总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总的要求,它包括了科学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和策略、科学知识和能力,是幼儿阶段进行科学教育总的指导思想。

(二)幼儿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指的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幼儿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它一般分为:3~4岁、4~5岁、5~6岁各年龄班的科学教育目标。幼儿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阶段上的具体体现,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年龄阶段目标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和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年龄阶段目标同时还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目标要求的差异性。另外,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之间是具有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反映了幼儿发展的连续过程。

对于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目标,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科学教育各年龄阶段做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三)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按照儿童的发展特点制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只有转化成一个一个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在制订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应该注意:要尽量体现目标的行为化和可操作性;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特点,提出有层次性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