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才晓茹 > 第一节 就业形势及其影响(第2页)

第一节 就业形势及其影响(第2页)

(二)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其现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的增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涨”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1)学科专业之间需求不平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信、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等学科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2)学历层次之间需求不平衡。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需求的“重心”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地区之间需求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4)院校之间需求不平衡。重点院校、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5)用人单位之间需求不平衡。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收大量的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连年增加。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就愈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毕业生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的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1)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从多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对那些最大的追求是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地不满。(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时,由于家长包办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动手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证书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5)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6)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毕业生择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毕业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还建立就业“基地”,建立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入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4。就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更规范的指导和服务。(1)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在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3)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或当地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4)就业关系合同化。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进一步规范,今后几年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供求形势将发生变化。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还会增加,然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却增速有限。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这样一来,势必造成部分专业的少数毕业生供过于求,形成了“求职难”的状态,部分毕业生也会因此暂时待业。同时,农村、基层单位及边远地区将成为一些毕业生的自愿选择。

2。无形市场快速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争夺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择业自由度的增大,毕业生除利用有形市场直接洽谈外,更多地将通过无形市场即在不见面的远程情况下进行。网络、微博、电话等越来越显示出在择业方面的巨大活力。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信息,并进行自我推销,也可以在远程情况下与用人单位进行交谈。学校将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

3。就业市场的功能更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虽已建立,但市场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完善。

今后几年,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未来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仅具有有效配置毕业生资源、交流供需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就业指导和服务功能,即包括就业指导、服务、咨询、推荐就业、就业培训以及就业测试等功能。

4。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毕业生的最佳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要实现合理的人才流向控制,还离不开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在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骨干企业、国防、军工及边远、艰苦地区输送优秀人才方面,今后国家将会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的力度,积极地引导、吸引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和单位就业。

(四)目前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就如同就业的“晴雨表”,预示着就业环境的冷暖。

每到毕业生就业时,需要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将通过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登记的形式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并参加有关的毕业生双向见面活动,还有的用人单位到学校召开企业说明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通过网络、公告栏等方式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四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用人单位自身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形势、行业发展形势、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及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人才供给情况,如果毕业生供给多、质量高、提出的要求低,有的用人单位会提前对人才进行储备;三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开发和利用,将很大程度影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四是相关政策的制约或者促进,国家为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有的政策是面向大学生的,有的政策则是面向用人单位,鼓励用人单位创造条件多接纳、使用大学毕业生。

毕业生要掌握整体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不容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人单位的信息不是同时间到达的,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也许要间隔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有相当部分不具备明确的学校或专业针对性,可以在上海地区招收毕业生多少名,也可以在某高校招收具有专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多少名。从这种没有学校或者专业限制的信息中,很难得到关于专业就业形势的准确判断。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跟踪、细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分析向学生发布。这是毕业生了解自己“市场行情”的重要渠道。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的另一种渠道,就是分析行业的经济发展形势。一般而言,这类信息不难从报刊和网络上获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