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期末考试 >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第1页)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第1页)

第二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各种职业、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有效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技能,发展完整而适当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以及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学职业生涯其主要目标是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和提高。

(一)根据所学专业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二)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这里重点谈谈个人兴趣、能力特长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常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他在工作中就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往往就容易做出成绩。反之,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往往也就很难取得工作上的成功。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感兴趣时,即便工作本身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他也会感到兴致勃勃,兴趣盎然。一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那么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且容易疲倦。众多的调查研究结果一再表明,兴趣与成功概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务必注意:考虑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珍惜自己的兴趣,择己所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能力特长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当然,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第二学位学什么?

韩梦,大二学生。高中时听到类似“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说法,于是选择生命科学学院。但两年过去了,她对所学专业仍然不感兴趣。大二时有机会选修双学位,打算修经济学,但仍有顾虑,于是进行职业咨询。

咨询师为她做了职业测评和性格测试,职业测评结果显示她的职业兴趣为常规型,研究型的表征比较低;性格测试显示她喜欢做一些琐细的事情,创造性低一些。韩梦平时做事总是井井有条,计划性很强,这便是常规型人的典型特征。因此,这就可以解释她为什么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咨询师进一步了解韩梦的兴趣爱好,她表示自己平日里喜欢翻一些财务方面的书籍,觉得很有意思,并打算将来从事财务类的工作,这也比较符合她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类型。

接下来咨询师引导她对财务类职业进行分析,发现财务类的工作有两种,一种是审计工作;另一类就是公司里的财务工作。韩梦认为审计类的工作比较累,经常加班,不太喜欢。而公司里的财务工作一般不需要加班,工作和生活之间比较平衡。后者更适合自己。在具体考虑选择哪种公司时,咨询师进一步引导:“那你喜欢什么样的公司?如果是IT类、商业类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司,他们需要既懂得财务又知晓业务的人你怎么办呢?”最后韩梦决定找一些与生命科学或生物医药科学有关的公司。这就是所谓“专业优势”的嫁接与扩展。

分析:专业选择的背后是职业选择问题,因此,一旦确定了职业方向,专业选择就不再是个问题。当今社会,就业能够专业对口固然很好,但专业也不是绝对的,可以将特定专业与不同岗位进行嫁接,实现人尽其才。

(三)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规划职业生涯

一个时常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是:我要进入怎样的用人单位?但却有人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我?我怎样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找到工作,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何在?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不是教育机构,旨在让你进去继续进修然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机构,因为悲怜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的社会职责。它是什么呢?是劳动机构,是雇佣你进去“干活”的,因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形式。

遗憾的是,不少大学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厢情愿地把用人单位当作是配合自己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工具,喜欢就进去待着,不喜欢就一走了之。

例如,在职业规划大赛中,常常听到有大学生选手高谈阔论,一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样子,如果顺便问了他一个问题:当你的雄伟蓝图不能在单位里顺利实现时你怎么办?他的可能回答很干脆:改造他们!或者回答:不能改造就选择离开!其实,与这些大学生持有相似看法的人还真不少。根据国家劳动部的“第一次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了第一份工作,结果是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

应该说,大学生开始重视个人职业规划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毕竟懂得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负责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一种新的苗头的滋长,那就是太过于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是否迎合或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作为选择用人单位和继续服务用人单位的标准。这种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职业规划”,不是社会发展所倡导的真正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应是将个人职业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的规划,是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规划。

那么,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应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呢?

1。大学生要清楚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需求。在作出应聘选择前,大学生要认真分析一下:用人单位为什么要招聘员工,希望通过招聘这些员工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的招聘条件,用人单位的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战略是否吻合。千万不要抱着“随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换”的心态,那样受伤的是用人单位,浪费宝贵光阴的是你自己。

2。大学生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阶段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重点需求,大学生要做的是思考并找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的方法,并努力身体力行。如果你能为满足这些重点需求而做出相应成果的话,你就有机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重用。同时,在不同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创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员工多干少说,在迅速发展期需要员工边干边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员工思考了再干。

3。大学生要研究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如果你希望在本单位有更好的发展,那就需要对用人单位的战略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对用人单位的未来业务重点和岗位要求作出预测,并据此制定自己的中长期规划。

总之,大学生要认识到用人单位绝非成就自我的工具,而是提供有价值劳动的重要平台,要踏踏实实地在满足用人单位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

(四)根据大学教育的阶段性规划职业生涯

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早的国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之一。具体做法表现为:针对不同年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使教育阶段既分出层次,又相互贯通有机连接。

一年级学生重在适应生活,初步进行生涯规划。为此要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定、专场讲座等工作,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以弥补中学阶段的缺陷,争取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合理设计大学生活,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

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重在自我认知和做好从事职业前的心理准备。要通过回顾以往的人生、社会、生活,引发自己对生涯的自主性认识,进一步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并通过与师长的交流和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定位,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参与实习、兼职、暑期工作或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一些工作经验。

三年级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通过参加人才市场招聘、收集求职信息、撰写简历、参加面试等实践活动进行职业分析、准备,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好各项准备。

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以及转变角色,适应社会。这时是实施行动的阶段,通过某些岗前技能培训,教育学生要进一步认识自我,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为即将从事的工作积极收集信息和材料,搜索所有可能的机会,参加面试。同时,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他们安心本职,虚心学习,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等,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时发现不喜欢所学专业,但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希望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找不到成就事业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很多学生会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我能做好什么?”这些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在入学前的自我探索不够,高中生在懵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以至于出现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强,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于和学业无关的事情不能自拔,导致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被迫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生涯发展目标相互冲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