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期末考试 > 第二节 就业环境及其影响(第1页)

第二节 就业环境及其影响(第1页)

第二节就业环境及其影响

一、就业环境含义与特征

(一)就业环境含义

所谓就业环境是指影响就业工作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有多个方面,就其重要性来说主要有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工作以及毕业生个体等。

(二)就业环境含义与特征

1。客观性

社会中每一个体或群体都时刻处于一定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同样又以自身的行为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作为就业工作行为主体的毕业生个人、学校和社会组织都时时刻刻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就业活动或就业工作只要开展就必须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联系,就必然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并且,就业环境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是长期且潜移默化的。

2。动态性

就业环境同时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就业工作同时要随就业环境不断变化。因而,就业工作是对就业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

3。复合性

就业环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业环境的各要素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些因素既对就业工作产生影响,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层次性

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决定着其他因素的变化方向,而在新的条件下,主导因素就可能换成另外一种因素。例如,国家就业政策改变,规定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为两年,学校的有关就业政策必然要随之进行变化,学校为做好两年择业期内的工作,必然要制定很多新的政策;用人单位也会考虑改变接收毕业生的政策,譬如,两年内允许毕业生改派新的单位等。

二、政策环境因素

所谓政策就是国家或有关部门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就业政策是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为促进毕业生就业、调控毕业生流向、协调就业工作与其他方面工作关系,从而达到对就业工作顺利管理的目的而设立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行动准则。因此,就业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就业工作,实现顺利就业,就必须认真了解领会有关就业政策,学会把握政策、利用政策。在我国,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历年来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指导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就业工作各方面行为、维护就业秩序、调控毕业生流向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教育部每年都要针对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和指导地方各级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毕业生求职择业,以及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工作。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是对就业工作过程中的步骤进行了规范和总结而制定出的一套规章制度,对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工作起重要的指导作用。2001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将毕业生的择业期延长为两年,各地方也出台许多相应措施,大大缓解了毕业生求职的时间压力。2003届毕业生就业出现一定困难,教育部很快制定政策,要求各个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这项工作,并且做到机构、人员和经费“三个到位”;教育部和团中央也及时制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就业。2005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基本确立了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框架。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制定了七方面重大政策,来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具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政策。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18个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采取措施,从2008年相继出台了配套文件,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如: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1号);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等。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顺利地就业。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就业政策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要克服很多困难,做大量工作。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实行分口管理,条块分割,如高校根据隶属关系不同分为教育部所属院校、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院校以及地方所属院校,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范围,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与地方之间互为壁垒问题比较突出,人员流动较困难,造成了行业性、地域性的人才不平衡,有的人才趋于饱和,有的人才稀缺,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工作,一些地方为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控制毕业生的流向,有用的进不去,没用的出不来。同时,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教育、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养老保险、城市流动人口等社会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措施不够配套。政策上相互抵触,工作中相互制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政府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行动迟缓,没有变成自觉行动,服务意识不强,协调不够。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改善。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目前基本的国情,这个阶段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中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逐步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全国人民都期盼的中国梦。这一特定阶段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激烈。企业建立起新型的劳动就业制度,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双向选择、合理流动和自主创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要通过其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来衡量。因此,经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考验,成为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选择。

(二)多元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决定着劳动就业制度的多样性。

(三)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它是利用智力和知识创造财富的经济;(2)它是在知识化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形资产。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其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据专家们估计,世界将在21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第三次经济转变,需要世界和平来维持,需要工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需要社会机制的转变,更需要发展知识经济的青年一代。为此,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四、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形势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影响当年人才的总体需求,而区域的经济形势不但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而且也引起人才的流向不平衡。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人才需求不平衡以及毕业生流向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成为人才流向集中的地方。在广泛宣传发动以及政策支持下,流向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逐年增多,但西部要构成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还有待西部开发的深入进行,经济发展了,对人才的需求自然就会增多。

对毕业生来说,分析、掌握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和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定位就业目标。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较为旺盛,总体的人才环境较好、机遇较多,但与此同时,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的需求较大,工作环境、条件较为艰苦,这给毕业生施展才华、创造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考虑的主要因素:实现个人价值(能否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地区人才环境(包括对人才的重视和培训情况、人才的使用和发展机会情况);地区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基本生活设施、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环境状况);行业发展情况(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行业的社会地位、发展前景如何);家庭环境因素(是否有因为家庭原因需要特别考虑的地域因素,如照顾家人等)。

五、家庭因素

家庭永远是影响毕业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环境的重要因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