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第四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第2页)

第四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第2页)

此外,霍兰德还设计了职业兴趣测试VPI(VoalPrefereory)和自我导向搜寻量表(Self—DirectedSearch,SDS)两种测量工具,使其理论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成为职业选择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三、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是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也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因此,职业锚是一个比价值观和动机更加宽泛的概念,它整合了个体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因素,是个体的一种整体自我观和自我职业价值观。

职业锚类型:

管理型职业锚的人多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认为自己比较适合成为一名管理者,因此,他们渴望能够独立地承担一部分工作,表现出希望成为管理者的强烈动机,他们的职业目标就是追求更高的管理工作职位。

技术型职业锚的人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自己技术或职能方面的发展、成长上,他们非常重视自己技术或职能的应用,希望有能促进自己技术进步和职能发展并能应用这些技术或职能的环境和机会。

自主型职业锚的人永远不会放弃自己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他们讨厌来自组织、制度或上级的限制,他们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方式是他们的最爱。

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的人,工作的安全与稳定其重要性高于一切,同时,他们会以对组织的忠诚来回报这种稳定性。

生活型职业锚的人不会放弃的是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类人总是希望能够平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

服务型职业锚的人一直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服务,对他们来说,能够帮助他人、保护人们的安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对他人有益的活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挑战型职业锚的人眼里通常只有一个字眼:成功,越是看起来不容易解决的事情,越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对手越是厉害,困难越大,成功以后的高峰体验才越明显。

创新型职业锚的人常常能够刻苦努力地学习,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摆脱外界的束缚。去开拓自己的事业,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生存价值。

职业锚的确认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早期几年的工作实践,并不断地加深对自己的能力、动机、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认识以后才能够达到,因此,很难在进入职业领域前就通过直接测试获得。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可根据职业锚理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获得对职业锚的认定。

四、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从1957年到1990年,英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DonaldE。Super)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这期间他最主要的贡献是“生涯彩虹图”。舒伯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刑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的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渡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25~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45~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不得不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1976—1979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图3-1-2一生生涯的彩虹示意图

综上舒伯的理论优点是:

第一,舒伯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舒伯本人比较喜欢将其理论命名为“差异—发展—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舒伯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现今生涯辅导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了目前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界的普遍支持。

第二,在当时的生涯辅导理论中,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职业选择”上,只有少数理论工作者对生涯发展的问题发生兴趣,如金斯伯格是少数学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第三,舒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往舒伯理论大多局限于他的发展阶段和对职业的自我观念论上,这些可以解释个体一生的生涯发展,其涵盖范围很广,但深度略嫌不够,随着“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即一生生涯彩虹图”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原有的不足。

在实际应用方面,其横向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即生活广度的部分)和纵向的生涯角色的发展(即生活空间的部分),交织成一个具体的生涯发展结构,这对辅导时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有很大裨益。但是也有局限性:第一,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寿命的增加,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否则理论会欠完整;第二,生涯发展论似乎较忽略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且学习的因素与职业发展历程的关系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