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书电子版 > 第一课 01岁婴儿语言的发展与教育(第2页)

第一课 01岁婴儿语言的发展与教育(第2页)

早期的语言亲子游戏很多,操作起来也是简单易行的。例如,父母可以和宝宝玩“宝宝模仿秀”的游戏,即让宝宝躺在**,妈妈从不同方向发出各种声音,如摇铃铛、拍手、敲铃鼓、模仿小猫“喵喵”或小鸡“叽叽”的叫声,逗引宝宝,观察宝宝对各种音响的反应。还可以玩“妈妈说话真好听”的游戏,即妈妈在给宝宝穿衣、喂饭、洗澡时,都以亲切、温柔的口吻结合正在做的动作跟宝宝讲话,如“睡醒了啊”“穿衣服咯”“喝奶了”“洗一洗,真干净”等。这些游戏都可以锻炼宝宝的语音感知能力。

二、连续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与教育(4~8个月)

(一)语言发展的特点

1。经常发出连续的音节

大约从4个月起,婴儿的发音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音增加很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一方面,婴儿发音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大多是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音节为主,并且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声过渡到重叠多音节发声的过程。

4~8个月期间,婴儿的发声开始时大多为单音节,6个月之后,出现了较多的重叠性双音节和多音节现象。自6个月之后,婴儿开始有近似词的发音,有的音开始具有某种意义。婴儿独自玩耍的时候,或对成人的逗弄作出反应的时候,他们操练着更接近说话的声音,如“ba—ba—baba”,这些与言语多音节组合非常相似的发声,是婴儿从表示愉快舒适的单音发声向表示具体意义的词语发声的过渡。

2。与成人交往中出现学习交际“规则”的雏形

在产生交际倾向后,婴儿的前言语交际进入一个似乎在学习基本交际“规则”的阶段。大约4个月的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开始出现这样的变化:

(1)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仿佛开始进行交谈。

(2)在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婴儿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即成人说一句,婴儿发几个音,待成人再说几句,婴儿再发几个音。这种语言交往的对话规则的雏形,表明婴儿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人们语言交往的基本要求。

(3)当成人和婴儿之间的一段“对话”结束之后,婴儿会用发一个或几个音来主动地引起另一段“对话”,从而使这种交流延续下去。

(4)婴儿在4~10个月期间,逐渐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这种表达往往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例如,用尖叫声或急促上扬的语调伴以蹬腿、伸手的动作,表明自己不愿意躺下的态度;当目的达到、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婴儿便会用平静温和的语调或表情表示出愉快。应该说,此时婴儿的前言语交际已有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3。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婴儿正处于辨调阶段,他们能区别男声和女声、熟悉和陌生的声音、愤怒与友好的声音,如婴儿能区别出母亲和其他人的声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时期的婴儿对区别语义的字、词、声调并不敏感,而是对母亲或其他成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敏感,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当母亲用愉快的语气与婴儿说话时,语调出现升扬的变化,4个月的婴儿便能用“微笑”和“喁喁”作声作出反应。对熟悉的声音婴儿会报以微笑,而对陌生的声音,则会瞪大眼睛仔细聆听,表现出好奇。由此可见,婴儿在整体感知语音时能分辨出不同语调、语气和音色,这表明其“理解”语言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4。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理解具有情境性

由于成人不断地给予婴儿语言刺激,此时的婴儿已能听懂成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语言,能辨别家里人不同的称谓,会指认一些日常物体。婴儿此时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婴儿往往并不是真正懂得成人话语的真正含义,而只是根据成人说这些词时的不同语调和手势作出判断。

5。出现“儿语”,会用语音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这一阶段婴儿的咿呀学语开始发生变化,变成一种形式相当复杂而又独特,令成人难以听懂的“儿语”。这些“儿语”,听起来似乎含有提出问题、发出命令和表达愿望等不同意思,但具体是什么谁也听不懂。当把同龄婴儿放在一起时,则会发现他们用难懂的“儿语”交谈得很愉快。其实,这是婴儿语言真正产生之前的最后的准备性练习。在婴儿独自玩耍的时候,成人还会听到婴儿在悄悄地练习一些发音,试图把嘴部运动和某种语音联系起来,甚至用语音来吸引别人的注意。

(二)语言教育活动

1。继续坚持用语言刺激孩子,模仿学习发音

成人每天应与孩子多讲话,既能传递成人对孩子的爱,又能使婴儿近距离地观察成人讲话时的口舌部分的运动,以便婴儿模仿发音。谈话时要注意声音柔和并运用不同的语调,最好伴以不同的手势,每次说出的词和声调要与所运用的手势相对应,始终如一,便于婴儿记忆。如每次说“再见”时都是挥挥小手,而不是抓抓小手或勾勾手指,这样婴儿才能辨认并学会这个词。

2。用强化、鼓励等方法诱导婴儿发音

研究表明,如果成人对婴儿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报以微笑、爱抚的话,那么,婴儿在咿呀学语期所发出的语音就会显著增多,学习语言的速度也会明显增快。另外,当成人坐在孩子身边时,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先说,婴儿往往会用尖叫、发出语音或者伸出小手、踢腿、蹬脚等动作来吸引成人的注意,成人应立即重复他的语音或者用声音来回答他。通过这种强化和鼓励,婴儿将很快学会用动作或声音来对成人“发号施令”。另外,成人也可以与婴儿面对面,用愉快的语气与表情发出“啊—啊”“喔—喔”“咯—咯”“爸—爸”“妈—妈”等重复音节,逗引婴儿注意成人的口形,每发一个重复音节应停顿一下,给婴儿模仿的机会。

3。用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语音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动作配合法是指在与婴儿进行日常“交谈”时,一定要配合一定的动作,并且同样的话要配合同样的动作,这样婴儿将会较快地配合动作学会发出相应的语音。如妈妈扶着孩子站起来时,要说“站起来”,婴儿很快就会将“站”这一动作和“站”的语音联系起来。

实物配合法是指在对孩子说某个物体时,或婴儿发出某一语音时,成人同时指点婴儿看具体的实物,教育效果最佳。如婴儿吃饭时,妈妈拿着调羹对孩子说:“宝宝看,这是调羹。妈妈拿调羹喂宝宝吃饭。”

4。初步养成倾听文学作品的习惯

婴儿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语言发展,包括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等,都是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假如一个婴儿从小只与父母交谈,学会的仅仅是与人交谈的语言,那么,他今后在语言交往和正式语言学习中很有可能产生“语言障碍”。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是艺术结构语言的产物,是婴儿进一步学习说话的较成熟的语言样本之一,这些样本可以被婴儿记忆或模仿,为扩展婴儿的词汇量、丰富语言内容奠定基础。从第4个月开始,可以每天给宝宝念1~2首儿歌,每首儿歌重复3~4遍。宝宝喜欢听节奏明快的儿歌,成人要多给宝宝念短小、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以形象的动作。例如,“小娃娃,嘴巴甜;喊爸爸,喊妈妈;喊得奶奶笑掉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