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馈与修正
(一)反馈与修正的必要性
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由于对自身及外界环境都不十分了解,最初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往往都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言行得失,可以检验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方向是否合适,从而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常常听到“先就业,再择业”的说法。许多同学因为不了解自己也抱着这种想法,随便找了单位就工作了。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因为,抱着“先就业,再择业”思想的人,很可能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人职不匹配,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然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生涯规划的反馈与修正就变得更加重要。
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不一样,对未来目标的设定也有区别,并且不可能对未来外部情况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一些潜在能力也可能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反馈进行规划修正,使之更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并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结合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及发展趋势,对生涯目标与策略等进行取舍与调整。
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与修正过程,可以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反馈与修正,可以纠正最终职业目标与分阶段职业目标的偏差,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之有效。同时,通过评估与修正还可以极大地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生涯目标的实现。
总之,反馈与修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生涯规划能否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反馈与修正,才能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和措施的有效性,也才能最终促使生涯目标的实现。
(二)反馈与修正的方法
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反馈与修正评判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PDCA循环法;二是检查落实者是否具有目的意识和问题意识,即对目标和风险的意识与管理;三是目标管理法(MBO)。
1。PDCA循环法
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它最初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科学程序,但目前已经被引入到许多管理活动领域。对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同样应该遵循PDCA的循环体系,即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规划、实施、检讨与改善四个步骤。不同的步骤间紧密相连,形成封闭的循环链条。当一个PDCA循环完成时,下一个PDCA循环又会开始,从而为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支持与反馈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与评估离不开PDCA的循环。PDCA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的首字母组合。
P——Plan,计划,根据生涯目标的要求,制订科学的计划。一个人在开始一段新的职业生涯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是否有保障的生活,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机会,是否有显赫的名声,是否有新鲜的感觉,是长期经营一份事业还是积累财富准备日后创业,等等。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时,你就要为这个目标定下时间表,告诉自己一年之后应该做得怎样,两年以后做得怎样,并尽可能把目标进一步划小,把时间分得更精确。这样可以让你知道接下来该干点什么,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虚度时光,到头来一事无成。
为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也必须有明确的工作计划。比如,工作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应尽可能用数字表示;工作所需的时间、资金、人员等,也就是成本有哪些;工作期限,即工作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各阶段要完成什么任务;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有哪些,主要负责人是谁,参与者如何分工,等等。
D——Do,执行,实施计划。这一步对于刚刚就业的社会新人来说不是问题,但却是处于事业、职业徘徊期的人最难迈出的一步。有无数人每天会产生无数的想法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羡慕别人的成功,又不停地对自己说,要是我在他那个位置上也会怎样怎样。需要指出的是,只有规划,没有行动,是永远达不到彼岸的。不惧风险、排除风险、立即行动才能使你拥有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
C——Check,反馈,检查计划实施的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每个有志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在工作了一个阶段后,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所做到的与自己的理想还有多远。如果以其他人作为参照的话,也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拿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拿自己和别人、拿现状和理想进行比较,虽然这好像攀比,会有嫉妒、痛苦,也会有得意、自足,但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环节,通过不断的“自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走向进步不可缺少的反省过程。
A——A,行动,即纠正错误,调整方向,在对以往行动的结果进行检验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后再执行。当反省之后,你会得出一些结论。结论可能会让你满意,也可能会让你失望,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你不能总期望着志得意满。但不管怎样,机会仍然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要把你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带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
案例
假设你计划本周六请两位朋友到你家吃饭,约好时间是中午12:00,目标是四菜一汤。为此,你需要:①8:10去早市买菜;②备好做菜的工具;③10:40开始做菜。你决定所有的工作由你自己独立操作。如果不出现意外,你的目标就会实现。假设你由于临时紧急任务周五晚上加班至凌晨3:40,所以,周六你11:10才起床。无论如何,你不可能执行原计划。从现实来考虑,你可以有以下的选择:①打电话请朋友晚一点儿来;②叫外卖;③你家里有黄瓜、花生米,再出去买几瓶啤酒,来两个凉菜;④跟朋友说,对不起,下一次再献丑。如果你选择方案①,那么,你改变了目标的时间范围;如果是方案②,你改变了成本的投入;如果是方案③,则改变了目标的实现度;如果是方案④,则改变了目标的实现时间。在这个例子中,你周五晚上加班,就是导致你修改计划的因素。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时间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比赛,考验的是人的忍耐力。只要你有足够的坚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就一定能够拥有属于你自己的理想职业与幸福生活。所以说,生命不息,“PDCA”不止。PDCA循环过程可以使职业生涯管理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通过实施并熟练运用,一定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效率,更有效地驾驭工作,从而使自己无懈可击、远离惰性,成就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2。目的意识和问题意识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职业工作者还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意识、问题意识,这也是评判其工作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目的意识就是行为主体对行动目的的认知。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人所做的很多事情与最终目标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人工作可能很卖力,但是在衡量一个雇员的工作业绩时,要看其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其投入成本的比较,而不是只看他的工作量。
问题意识即风险管理,其核心在于:对现阶段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心理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必须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基于以下两个原因:①你收集的资料不可能完全准确、齐全、客观。此外,判断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行为,有可能存在偏差。②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有些突发因素不是出现在你制订计划之前,而是在你实施计划时影响目标的实现。
当前的职场环境也使具备问题意识变得十分必要。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涯机会来之不易,而且市场千变万化,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可能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墨菲”定理指出:凡是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出现。而且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如果具备问题意识,也许就能够预先发现问题,并预测它的严重性。以便及时修正计划。
案例
大门的锁不牢靠,用力一推,门就开了;用力一拉,门还不一定能关上。知道有这个问题,但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性,直到有一天,你回家时发现小偷光顾贵宅了。一般而言,人们都有这样的惰性,知道某个问题有可能会发生,但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这种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不具有问题意识。职业人的素质之一就是敏感,易于感知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且在做决策时,总会考虑到风险的存在,因此职业人要具有问题意识。职业道德是公司在招聘雇员时应该重视的问题,如果没有对新雇员进行此项考核,那么,有一天,也许会发现公司的机密外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