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考试题型 > 一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第1页)

一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第1页)

一、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幼儿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传递和要求,只记住现行社会的行为规范,而已经对社会规则进行主动地接受。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完成这种认知。

(一)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幼儿在充分了解社会环境以及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社会规范是通过主客体相互建构而形成的。站在个体的角度,这个建构过程就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过程,是个体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外部世界进而形成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对道德认识原封不动地认可和接受,而是自主地感悟和发现,是道德情感的内化。它必然会引起道德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外显为幼儿的自主行动。因此,社会认知教育活动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以主动的和创造性的方式参与社会认知教育活动,在主动建构中形成社会道德规范。

(二)鼓励幼儿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在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主动性。美国的High/Scope(海恩斯科普)学前课程模式就认为,幼儿主要依靠动作、自主学习、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马图索夫认为,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特别是充分利用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幼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认知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社会认知教育活动时,要鼓励幼儿与环境、材料积极互动,精心选择和设计社会活动环境,发挥幼儿社会认知的主动性。

(三)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认知的生成途径

维果茨基认为,研究幼儿心理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以增进幼儿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例如,到娃娃家做客、文明乘车、带娃娃到医院看病就诊等,都可以丰富和强化幼儿对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的认知。

拓展阅读

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

一、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认识到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影响。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基于勒温的著名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这一公式,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即D=f(PE)。其中,D指Development(发展),P指People(人),E则指E(环境)。这个公式将时间这个因素也暗含其中,将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的因素加以考虑。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在他提到的小、中、外、大几种环境系统中,小环境系统的定义是“小环境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以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该环境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征。同时,它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系统的其他人。”小系统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浓厚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因其年龄小,活动和思维的独立性还很弱,还不会自己主动地、自觉地选择、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会更大。由于在幼儿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时间最多、最长,与周围人(如父母、教师、同伴等)的接触也最多、最密切,因此,这是对幼儿最有直接影响的、影响最大的两个小系统环境。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其理论出发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所处的其他小系统环境对幼儿行为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

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空间使用状况对幼儿行为会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拥挤状况、活动空间的分隔和设备安排、户外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等等。活动材料的数量、种类、类型和陈放的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幼儿园的心理与社会环境(即精神环境)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教师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在整个教育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注意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了幼儿园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运用的方方面面。为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培养,必须注意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给幼儿一个优美、安全、卫生的环境

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是否具备美观、安全、卫生的特征。

这是大家很容易想到的,也是幼儿园和教师已经做到的。但是,在这一点上必须要把握好度。须知过犹不及,有一些幼儿园和教师过分重视对活动室等场地的美化、装饰,把孩子周围的环境弄得过于五彩斑斓、花花绿绿,这实际上不仅不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积极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的分散。有时,带有过分刺激性色彩和过于复杂、美观的布置还会引起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以及其他不适行为。因此,幼儿园室内室外的布置和摆设应以美观、简单、和谐为原则。

(二)活动空间的设置

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发生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活动空间的设置上,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活动室空间的分隔。在活动室内,幼儿的活动空间通常划分成若干个活动区域,以便幼儿开展不同的活动。它应当有利于幼儿的交往及其与教师的交流、接触。目前,我国幼儿园较为流行的分隔方法是活动区,如认知、积木、图书、音乐舞蹈、娃娃家,等等。这种分隔活动空间的方法自有其优越之处。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规定区与区之间不能相互随意往来,而且每个区严格限定人数。这样,致使活动区常常成了限制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进行交往的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社会**往,非常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加以研究与改进,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在室外活动空间方面,不仅要考虑大、中、小各班的活动场地的划定,还要重视全园公用场地、混合场地的使用,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例如,有的幼儿园将室外的公共大型器械场地定期向全园开放,设置若干个点,每个点都由一两名教师进行指导、监护,让每个班的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点和伙伴加入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室外场地的安排和使用方法。

其次,要考虑空间密度和组内人数的规律。空间密度是指在活动场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参与活动的幼儿的多少。这是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发现,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会使幼儿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的状况。当然,每个组的人数应当足以引起儿童丰富的交往行为,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积极社会性行为的产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