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师要关爱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应使自己的心灵与幼儿同在,在关注幼儿的活动时采取下蹲的体位、微笑和赞赏的表情、与幼儿轻柔的身体接触等,这样才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
其次,教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做到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用包容的心接纳每个幼儿,并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再次,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幼儿主动探索和表达的空间和自由。
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融洽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环境、时间和媒介,并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进行细致的观察,提供帮助。
2。物质环境
(1)主题墙。主题墙是教师根据幼儿现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内容而设计的墙面环境,是主题内容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幼儿的认知方式、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幼儿的学习和操作、表达和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主题墙的创设应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性,紧紧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现“墙壁会说话”的隐性的教育价值,辅助主题活动顺利开展,使幼儿与环境有效地对话,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例如,在主题活动“我是礼仪小标兵”的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布置一些礼仪规范图片,使其发挥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应该走进幼儿的实际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并且引发幼儿积极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与其互动。生活环境的创设应与主题活动内容紧密相连,让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充分表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我要上学了”,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渴望的情况,和幼儿一起整理书包和体验课间十分钟,使幼儿在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了解小学生活,学习如何整理文具、记录学习任务等。
(五)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依据相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幼儿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集体教学活动是主题活动开展中的预设活动,反映了教师对幼儿整体发展现状和需要的把握。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应与综合主题活动目标相一致,每次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都要服务于主题活动总目标的达成。
第二,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要注意多领域的相互渗透。
第三,活动形式应丰富多彩,有效融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四,集体教学活动在难易、繁简方面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层次性。
第五,集体教学活动应在照顾全体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
(六)户外活动
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当然也要涉及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主要包括户外游戏和户外体育活动,这两者都可以根据特定主题活动的进展来预设和生成,要做到既能促进主题活动目标的实现,又锻炼幼儿的体能,同时使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七)家长工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做好家长工作。
第一,组织家长参与主题资料的收集。可以就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的材料征集家长的建议,或者告知家长需要收集材料的类型和数量,促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引导、帮助幼儿收集相关材料。但是,也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家长包办代替。
第二,邀请家长参与助教志愿活动。教师要对家长的情况做些相应的调查和了解,建立家长委员会或者智囊团,选择有能力的家长或者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请家长担任志愿“教师”,走进班级,对幼儿进行教育。家长的参与,通常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拓展教师的教育方法,弥补教师的局限性,使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我安全,我快乐”的活动中,就可以邀请担任消防员的家长,来班级为幼儿讲解演示防火、灭火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讲解的内容和方式等。
第三,开展亲子活动。亲子制作、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亲子远足等,都可以作为综合主题活动开展中的亲子活动形式,主题活动也会因此更加精彩。重要的是,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也了解了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学习了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密切了亲子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