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教师问题及措施 > 问题一 当新教师遇上新入园的孩子怎么办妥善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第3页)

问题一 当新教师遇上新入园的孩子怎么办妥善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第3页)

3。做好家园互动,加深与家长的沟通

我们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分析VV刚开始喜欢上幼儿园,过了几天才哭着不来的原因,家长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坚持继续送他上幼儿园,鼓励VV遵守规则,适应集体生活,我还建议家长给VV增加玩具的种类,不要只是局限于买汽车玩具给VV。同时,提醒家长要注意教给VV一些与人交往的方式,在双休日要抽空带VV与同龄人一起玩,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感受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过了一段时间,VV抢玩具的现象明显减少了。VV也不说“我不上幼儿园”了,而是说:“我喜欢上幼儿园”。

因此,教师对于不同的幼儿所表现的分离焦虑,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要分析幼儿焦虑的原因,是生活自理困难、身体不适、交往方面的疑虑,还是其他方面的因素,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同时做好家园工作,只要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孩子就会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较快地度过入园焦虑期。

★案例五:过度依恋★

YY刚入园,她一进教室就哭着说:“我想妈妈。”妈妈一走,她就会找一个老师,抱住老师的大腿说:“抱抱,抱抱。”老师不可能总抱她,但她总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或阿姨。老师要是抱抱她,她就不哭了,或者哭声小了,老师要是抱别的小朋友,她又会使劲地哭。她的书包像是她的宝贝,整天背着都不嫌累,一说要拿走书包她就哭。

分析

YY的父亲是个地质勘测队员,经常较长时间在外工作,双方的老人又没法帮助带YY,YY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由妈妈自己带,YY从未离开过妈妈,对妈妈的依恋较为强烈。

策略

1。肢体接触,安定情绪

YY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离开了母亲,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我能理解YY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只是寻求保护的表现。于是我尽量满足YY的要求:抱抱她,使她感受到类似母亲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YY的情感需要,让YY对我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她的入园焦虑,让她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2。利用玩具与游戏,转移注意力

由于YY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认为老师是她一个人的,霸占着老师,不让老师抱别人。我假装手酸,用夸张的口气说:“老师的手酸死了,你下来自己坐会儿。”然后用好玩的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使其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用游戏帮助YY尽快与同伴熟悉起来,如开火车游戏,让她接在老师身后的第一个位置,YY也能愉快地进行游戏。渐渐地,她也能接纳同伴了,找到了安全感、归属感。

3。转移依恋的对象

离开了父母,YY把情感的表达对象转向了自己的书包,爱背书包是她的恋物表现。我并不急于拿走她的书包,过一段时间后再与她商量:背着书包太重了,拿下来才好休息。或让书包去开火车(小朋友的书包排队开火车),或让书包去上“书包幼儿园”,放学时再去接它。这时的她对我有了亲近感和信任感,也能愉快地接受我的建议。

★案例六:懒惰★

KK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刚开学时,她很爱哭,老师特别照顾她,连脱裤、穿裤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连过了两个月,我们认为孩子们有能力自己穿裤脱裤了,KK还是习惯性地对我们说:“老师,我要小便。”我常说:“好的,你自己脱裤子吧,KK现在长大了,可以自己脱裤子了,对吗?”可是她把我们的话当作耳边风,还是一直站在那里等着,希望老师能帮她脱裤子。她站着不动,老师最终无可奈何地帮她脱了。就这样几次以后,她用同样的方式得到了我们的帮助,这样下去一定会形成孩子极大的依赖性,这不是为她好,而是害了她。因此,我们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干脆狠下心来,谁都不帮她。虽然有几次她无可奈何地自己脱裤子、穿裤子,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我们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她干脆不告诉老师要尿尿了,直接尿在裤子上。从那以后,她也经常被奶奶批评,她奶奶也经常跟我们说:“老师,请你们帮她脱裤子吧,她穿得多,脱不掉的。”当时我真的觉得无可奈何。

我想,要想改变这个孩子,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慢慢来,让她逐步接受老师的要求。此后,我们既满足了她的要求,又对她提出新要求:我们帮她脱外面比较厚的裤子,她自己脱里面的裤子。同时在她成功后进行表扬。她在老师的表扬下逐渐开始自己穿脱裤子了,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KK有飞速进步时,我也找了她奶奶进行沟通,希望能进一步得到她的帮助,告诉她在家里也要给予KK锻炼的机会,并加以表扬,使她在家里跟幼儿园里都能感觉到自己很能干,体验到自理的乐趣。

分析

通过上述生活片断,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还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父母繁忙,孩子暂由上辈抚养,而长辈过于溺爱孩子,给孩子带来了不利影响。爱孩子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投入。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谁也不能代替的,甚至连爷爷奶奶也如此。但KK就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长年在外、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将孩子托付给了奶奶抚养,奶奶过分溺爱,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认为孩子不会就要包办代替的想法,一直制约着他们的行为。长辈们的疼惜,跟现实社会也息息相关,如今都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父母或是上辈,都希望下一代能比别人家的孩子更聪明,更有出息,更有前途。长辈难免会倍加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过分的疼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导致很严重的依赖心理。

策略

1。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要因为忙于工作,将孩子完全交给长辈们抚养。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孩子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爱,即使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跟孩子沟通,才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心理发展。

2。家园配合,有效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孩子上幼儿园后生活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里,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可以,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家里,如果KK的奶奶不重视这点,总是包办代替,那么KK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这也给老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带来一定难度。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家园之间的配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个体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教师要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家长更应有耐心,给孩子足够的练习时间,当孩子希望独立做某事时,尽量让孩子自己做。

3。教师及时关心和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人进入集体生活,许多孩子会因主要抚养者的离开而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是他们对新生活暂时不适应的表现。孩子刚入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能力弱的孩子体验失败,产生消极的情绪,多发现、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尽早采取措施加以纠正。KK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由于她年龄最小,因此,在刚入园时,她得到了老师的百般疼爱和帮助,渐渐地,她不再害怕来幼儿园了,同时也跟老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基础上,我们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她初步学习自己脱裤子,在尝试成功后还获得了老师的大力表扬。最后KK终于改变了懒惰心理,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正如新《纲要》中指出的: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再懒惰的孩子也会在我们给予的机会下获得成长。

孩子的懒惰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教师、家长要引起重视,不要什么都依顺孩子,为了能让他们适应这个社会,应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