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教师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 问题二 如何不让写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烦恼教学随笔或反思撰写技巧(第2页)

问题二 如何不让写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烦恼教学随笔或反思撰写技巧(第2页)

在教完一堂课、组织完一次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的信息写建议。

★反思案例六:科学活动——吹泡泡★

在组织幼儿“做中学”“吹泡泡”活动中,教师提问:你刚才在玩吹泡泡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一般比较关注泡泡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这时教师特意提问幼儿:那你们是拿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的?吹出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孩子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幼儿观察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颜色也不同。另外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是慢慢地吹出泡泡,因而发现了由于气流不足泡泡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未能愈合成一个封闭的球体,因此是椭圆的。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要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此外,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以免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做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误导幼儿。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这是培养幼儿质疑能力的关键。

附:

“田鼠太太的项链”教学反思

牡丹江市幼儿教育中心费娇莹

“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活动目标是:①幼儿能够根据故事内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②知道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清楚,想好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才不会犯错误。

此次活动结束后,我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整理如下。

一、活动设计方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班的小朋友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回答问题,但多数幼儿不愿意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的兴致不高,很难说出算式的意义,如4-4=0,第一个4表示什么意义,第二个4表示什么意义,这说明幼儿并没有理解减法的意义。教师在活动中更多关注的是幼儿会不会列式,而忽视幼儿对数的结构关系的认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数学领域5~6岁儿童典型表现为“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两条都指向幼儿的运算能力。不难看出,运算学习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列式运算,而是使幼儿理解运算中数量的变化,即当一个大的集合拿掉一些元素的时候,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教师主要是通过看课件进行讲述,启发幼儿思考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单调,幼儿活动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幼儿数学教育倡导多元表征,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多元表征,如在第一次观看PPT时,教师就可以请幼儿以图形表征、符号表征来记录数量减少的过程。在观看完PPT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对于台上的小演员来说,他们进行了动作表征,对于台下的小观众来说,又进行了一次实物情境表征,使幼儿再一次感受了数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书面符号表征,通过数字、符号操作卡让幼儿来表征数量减少的过程。

活动结束以后,还可以进行延伸,如请幼儿通过算式操作卡来点戏,让幼儿继续创编或改编“田鼠太太的项链”这一故事,在区角继续完成从书面符号表征到动作表征的过程。

此外,“田鼠太太的项链”这一故事中有三类粮食作物,三类粮食变至没有的过程也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幼儿体验减法意义及理解0的意义的点。

这样的设计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在多元表征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不但能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而且能提升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加深对数的结构关系的认识。

二、活动中教师引导不到位,不能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首先,幼儿在活动的个别环节对老师的语言理解得不够清晰或表现出思维受限,主要原因是教师启发性、开放式的语言较少。比如,引导幼儿数出粮食的数量时,教师可以以启发式的语言如“你是怎样数出来的?还可以怎样数?”来启发幼儿进行多种方式的数数。还可以以开放式的语言,如“田鼠太太是在她家的哪里找到粮食的呢?”“你有什么办法来记录粮食减少的过程呢?”等来引导幼儿。

其次,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的情绪高涨,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表现得不够积极,这是因为教师的评价性语言相对比较单一,多为“你真棒”“你真能干”。这样的评价不够具体,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具体的评价,如“你真善于观察!”“你们俩合作得真好!”一方面对回答问题的幼儿进行了鼓励,另一方面对其他幼儿又给予了方向上的引领。

再次,《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活动设计中教师注重各领域间的整合,但启发引导不到位,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田鼠太太在冰天雪地里寻找食物,她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如此引导可以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

最后,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小结时,主要针对教学中“学了什么”做出归纳,而没有针对“怎么学的”进行归纳,其实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从兴趣、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小结。重视知识方面的小结,而忽视了态度、情感、能力方面的小结,在今后的教学中是要避免的。

通过反思“田鼠太太的项链”这一活动,我发现自身在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今后,我将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组织教学,促进幼儿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使自己不断地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