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就业信息收集
求职是进行职业选择的双向过程。个体求职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需求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因此,求职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技巧来促进选择双方的相互了解与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掌握求职信息是这个双向过程的首要前提。现今就业指导信息渠道畅通发达,网络、新闻媒体、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都是重要的信息源。就业指导选择和就业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全职,还可以选择兼职、自由职业。还可以主动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寻求就业信息和机会。因此,学习运用信息时代的就业手段十分重要。
面对海量就业信息,还需要很好地选择加工,善于区分出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识别招聘骗局和欺诈或各种虚假信息。
一、就业信息的定义和种类
就业信息,指在择业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如就业政策、供需双方的情况及用人信息等,经过加工整理,成为求职者选择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有价值的消息、资料、情报等的总和。
就业信息的种类有两种: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宏观信息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方针政策规定,国家对求职者的就业政策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息,社会各部门、企业需求情况及未来产业、职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可宏观地把握就业方向。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关心国家政策的重大改革,对确立宏观的择业方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微观信息是指某些具体的就业信息。如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发展前景、需求专业、条件、工资待遇等。这些信息是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所必须搜集的具体材料。
二、就业信息的内容及特点
就业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单位的准确名称、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前景、用人理念、环境氛围、经济性质、单位隶属、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企业详细地址、应聘职位名称、职责范围、职位要求、薪酬福利、企业联系部门、联系方式,等等。作为初次择业的求职者应主要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就业信息:
1。就业政策和相关规定
第一,了解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及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它是求职者就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能违背的。求职者只能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职业。作为求职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就业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第二,地方的用人政策。
2。供求信息
第一,当年求职者总的供求形势,即本地区各类求职者有多少,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多少,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或者两者基本平衡,哪些专业紧俏,哪些专业供大于求。
第二,用人单位的信息。在选择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于是在择业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还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避免一些假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就业信息的特点为:
(1)真实性
由于信息的来源渠道不同,传递方式不一,大量信息扑面而来,特别是网络已经深入到求职者获取就业信息的各个环节,难免造成信息的良莠不齐,真实程度不一,虚假信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因此,求职者务必谨慎对待就业信息,冷静分析,提高判断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对于一些不是十分清楚的就业信息要及时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或请教别人,搞清用人单位的准确信息,以免与所求职业相差太远。
(2)时效性
就业信息的效用具有一定的期限,过了期限效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时效性是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信息的有效期也越来越短。在求职者就业市场上,每年总有两三个月是就业信息相对集中的时期,这段时间找工作也最有效,求职者如果能把握好这段时间,主动出击,就能抓住机遇,实现理想。而过了就业信息的高峰期,求职者要推销自己就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难度明显增大。
(3)共享性
就业信息一经公开发布,就为人所共享。某一就业信息共享的人越多,反应者越多,竞争就越激烈。随着求职者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信息的共享者越来越多,假设在就业信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利用的竞争形势就会越来越严峻。因此,求职者在得到就业信息后,首先,应迅速作出决断,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立即采取行动、作出反馈。
其次,要针对信息,在自己的行为和相应的自荐材料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与众不同,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引起招聘者的注意。
(4)针对性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用人单位所要求人才的层次、专业、性别、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就业信息本身必须能够说明它所适用的对象,以及该对象所应具备的具体条件。否则就会让每个人都产生自己都能适合、都能胜任的错觉。因此,必须注意就业信息的针对性,不能盲目追求当今都看好的职业。适合自己的信息一定要予以重视,不适合自己的求职信息也一定要果断地抛弃,减少求职择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5)传递性
就业信息总处于流动和传递状态之中,它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广泛传播,它到达每个接收者的时间和方式并不相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体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各具特色,移动电话的出现使信息的获得更为便捷。因此,求职者要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度,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传递和流动媒介抓获信息。
三、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1。高校
高校求职者就业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求职者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但高校仍然是大学生求职者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来源渠道。
(1)随着求职者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就业推荐方面的总体服务功能大为增强。为更好地为求职者就业服务,学校设有求职者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门办理与求职者就业有关的事务,为求职者汇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向社会推荐本校的求职者。同时还建有用人单位的信息档案资料,包括单位简介、联系人、联系电话以及历年求职者的需求情况等,以备求职者查询。由于学校掌握每一个求职者的详细资料,是推荐求职者的最权威部门,用人单位比较信赖,因而一般都是直接面向学校提供需求信息,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信度高也最全面。再就是学校经常参加全国性、地区性、行业性的就业工作会议,也会汇集很多的就业信息。
(2)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另一渠道是组织双选会议。由高校直接联系用人单位参加会议,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直接提供给求职者,实现供需双方的直接见面,便于双方深入了解和选择,就业签约率比较高。学校是求职者就业最主要、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3)目前学校主要集中通过招生就业网公布就业信息。
2。政府、社会就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