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识结构因素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在求职者头脑中的内在联系。结构决定着能力,不同的知识结构预示着能否胜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等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特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宽泛、合理。求职者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对相近或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掌握,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容量、较强的动手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求职者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确立求职者在求职市场是否自信的基础。所以,求职者的知识结构是影响求职者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市场竞争已成为现在求职者择业的主要手段,也给了求职者择业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空间,形成有利于求职者公平、公正、自主地去就业的局面。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求职者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求职者的就业,从而影响到求职者的就业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应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求职者应客观地看待它,积极地应对它,保持健康心态。现实就摆在同学们眼前,恐惧、退缩、抱怨等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求职者应深入地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以达到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目的。(2)教育因素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现在高校不仅重视专业教育,对求职者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已列入各高校议事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担负着对求职者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与培训。这个时期的求职者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求职者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求职者的就业心理。
(3)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都在影响着求职者的心理发展。求职者在就业时,其就业心理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模式为民主型的家庭,求职者就业时就自信、乐观,敢于面对挑战;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求职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就悲观、无助、自卑感强,寄希望于家长的帮助。当然,父母在子女就业时的态度,对求职者的择业心态也有重要影响,如:有的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边,有的父母不愿子女到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家庭教育影响着求职者个性品质的形成,父母的态度使求职者在择业时有所顾虑,这些都影响到求职者的就业心理。
三、求职者就业心理动机
就业是求职者人生的重大转折,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求职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部分求职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求职者在校学习的情绪和将来工作的信心。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到个体行为的发生。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他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他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因此说,就业心理的核心就是就业动机的问题。影响就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地理位置、劳动强度、自身的适应性等。概括起来,求职者就业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
不少求职者在择业时首选专业对口的职业,学以致用是大部分求职者的共同心理。他们认为专业对口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有利于自我的才能发挥,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所以,不少求职者宁愿报酬低点,条件艰苦点,也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2。谋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
职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高职业容易受人尊重,而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态。所以,谋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几乎是求职者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动机。这些所谓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求职者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首选的就是这样的岗位。
3。谋求稳定性强的职业岗位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认为有了稳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求职者放弃了一次次机遇,而到一些所谓保险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冒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也有的求职者不再看重稳定性,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
4。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劳动报酬相对高、就业市场相对规范,所以很多求职者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求职者蜂拥而至,使这些地区的人才呈过剩状态。不少求职者因准备不足多次求职无果而无功而返。而亟须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
5。注重经济待遇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求职者对经济问题也很敏感。当然,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的求职者,渴望真正自立时,挣钱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能建立家庭、回报父母,有的求职者才能将求学时的贷款还清等。所以,求职者择业时,经济待遇是他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6。渴望奉献社会,到基层建功立业
不可否认,有一批求职者面对职业选择时,他们放弃一般人们所羡慕的好单位、高收入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而是支援西部建设或到边疆、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每年毕业前夕,都有一部分求职者申请支边、支援西部、到艰苦地方去工作就是例证。这部分求职者的就业心理动机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志青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精神面貌,是求职者学习的榜样。
四、求职者常见的就业心理
1。对求职者角色的依赖心理
有的求职者对于求职一事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失败,明明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可是一看到求职者众多,就打起退堂鼓,尝试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明知求职要靠自己去“推销”,可就是没有勇气跨进招聘单位的大门。有的求职者依赖家长、依赖亲朋好友,在洽谈会上,由父母或亲朋好友代替自己同用人单位洽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决定。有的求职者一到招聘者面前,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回答招聘者的询问也是语无伦次。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所致。
2。消极退缩的自卑心理
有的求职者因自己生理或出身方面等的原因,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进而自我否定,自我封闭,不敢走向求职市场。如有的求职者认为自己个子矮或来自闭塞的农村而自惭形秽,有的求职者认为自己眼睛有问题或长相不好而不敢与人交往等。这些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求职者的求职择业。
3。观望等待的矛盾心理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双向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观望,徘徊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做出一个决定,也还忐忑不安,顾虑重重。这类求职者缺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对利害得失过分注重,往往会失去许多难得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