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的介入游戏的方式
(1)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2)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游戏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3)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师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容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2。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就应是对幼儿游戏作具体的指导。
(1)语言指导。
①发问。发问主要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例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使其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幼儿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已经污染的水。
②提示。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③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教师为大班的幼儿讲完了孟良崮战役中活捉张灵甫的故事后,一部分幼儿就提议要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泡沫板做成孟良崮的山顶,一部分幼儿扮成勇敢的战士,一名幼儿扮成张灵甫,游戏便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这些幼儿肯动脑筋,并提出希望,希望幼儿想出更多更有趣的玩法。又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幼儿就能严格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扬,强化了幼儿的正向行为,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2)行为指导。
①身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②提供材料。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会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也相应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在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科学角内,教师放入了放大镜,幼儿又活跃起来。“小小舞台”里,教师及时投放了魔术箱、帽子等,幼儿由原来单纯的歌舞表演,又增添了新的玩法,花样也更丰富了。
③场地布置。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幼儿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④动作示范。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幼儿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以外,也应提供开展有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有规则的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案例1】
打了喷嚏怎么办
观察内容
生活馆由美容院和理发厅组合而成,渠霖协商后选择当一名美容师。刚开始,她拿了枕头、大毛巾、化妆品、蒸汽机等材料布置成美容院,但客人一来,渠霖美容院提供的材料仍然不够,她拿大毛巾为客人包住头发后,就没有毛巾可以帮客人洗脸了。于是,她掏出自己的小手帕,假装用它为客人清洗;当小手帕用完后,她还拿了个篮子充当水槽,洗干净后再继续使用,看到美容院由她来管理,我满意地走向其他区域。一会儿,渠霖跑过来对我说:“我把喷嚏打在客人脸上,他们都跑光了!”“你感冒了?怎么忘了转过脸或是捂着嘴巴呢?”我问道。“但来不及了!而且捂着嘴巴,等下还要帮客人按摩也很脏!”“那你找个东西帮你捂着好了,想想,什么东西比较适合呢?”渠霖想了一会,突然喊道:“阿姨在分点心时不是有口罩吗?好像大一班开的医院也有,我去借一个用用。”于是,渠霖向大一班的“医生”借了一个口罩,继续当起了美容师。
分析与反思
游戏中,幼儿比较喜欢使用已提供好的道具或材料,几乎都以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主,替代物的使用现象较少出现,有的幼儿则会不断地询问教师解决的办法。该幼儿在游戏时的自主性较强,当没有毛巾时,能想出用手帕代替,使游戏进行了下去,并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在打喷嚏事件中,幼儿虽在开始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但通过教师适当引导与提示,能够联想到其他主题中可借用的游戏材料,可见,幼儿对各主题中的知识、材料经验与角色职责也是需要有一定认识的。
游戏中,我发现除了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外,还可提供些半成品或在游戏中可用的替代材料、道具等,放在百宝箱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对本班现有的多种玩具,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充当游戏中所需的物品。
【案例2】
“我们一起玩”——大班结构游戏案例分析
观察内容
结构区里大部分都是男孩子,他们设定的主题是搭建开元寺,除了建构已学过的东西塔、大雄宝殿以外,幼儿还联想到在开元寺里看到的古船,于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古船建构中。家鑫与学钊都选择了小星星积塑,相互配合拼起了船底,而较晚入区的许斌看到小星星玩具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就和家鑫商量:“能不能和我一起玩?”学钊忙说:“我们人数已经够了,快买玩具了,你到其他地方去吧!”“但我已经在最后一格的入区表填上号数了。”许斌不愿意去其他区。江海在一旁拿出小花片约许斌:“那我们拼一些小船好了。”但许斌还是不愿意,我介入启发幼儿想想:“船上可以用什么样的摆设装饰一下?”他们说出了好多种:“亭子、椅子、船桨、大炮、旗子等。”“那这些小装饰就可以用花片模拟建构,再与大船组合起来。”我建议道。这时,许斌像是获得了某种灵感,兴奋地拉着江海一起用花片装饰古船。最后,这群小伙伴还一起用各种围墙装饰划分开元寺的古船展、东西塔、假山等不同景物。
分析与反思
通过本次观察,我对结构游戏中幼儿的合作关系有以下看法:有个别幼儿较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独占欲也强,这使得在集体活动中的多数幼儿缺乏语言的沟通及游戏经验的共享,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幼儿的相互学习与发展。教师在引导幼儿模拟建构的同时,可提醒启发幼儿有更多的创造力,在肯定个别幼儿的独特成果时,还要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
这次建构活动,虽然有小部分幼儿在合作建构,但有时局限在好朋友中,对其他幼儿的介入拒而远之。因此,教师在评价他们作品时,要多多表扬多人合作后的不同成果,让幼儿愿意接受合作后的集体喜悦和荣耀,相互模仿学习同伴游戏时的玩法与经验,体验分工合作、分享结果的喜悦。
【案例3】
小班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观察内容
星期二下午,我们来到社会实践室进行角色游戏活动,幼儿看到已准备好的材料,都很兴奋。在听我介绍医院的作用及员工的岗位职责时,幼儿都很认真,并且都想来试一试。不过由于幼儿是第一次玩医院的游戏,所以对医院的角色及职责还不是很了解,而且很多幼儿都想当医生,因此场面十分混乱。经过教师的引导,一部分幼儿到超市去玩了,还有部分幼儿到厨房去玩,情况才有所好转。在医院玩的幼儿,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都在玩工具,同伴之间的交流则很少。
小班幼儿好模仿,他们对模仿医生的动作或使用医生的工具感兴趣,喜欢摆弄医生使用的听筒、温度计、针筒等用具,更愿意模仿医生给宝宝看病打针、测体温的动作。大部分幼儿都喜欢有模有样地进行游戏。活动中,我发现茜茜拿来苹果放在床边,并在一旁嘀咕,我走过去问她怎么把苹果拿到医院来,她回答道:“我给它苹果吃,它打针的时候就不会哭了。”听完,我点了点头。注射室里传来几声刺耳的尖叫声,孩子们却好像谁也没听见,依然玩得很投入。我循声找过去,见输液护士子昱正在给小动物打针挂水,刺耳的尖叫声就是从她的嘴里发出的,她还做出一脸痛苦、害怕的样子,让人一下子就想到打针的痛苦。见到我,子昱说:“小动物打针时怕疼,在叫它的妈妈呢!”“嗯,小医生要安慰它们,告诉它们打针以后病就会好了。”子昱点点头说:“是呀,现在你是小医生了,一定要勇敢,要用笑眯眯的表情告诉病人,这样它们才不会害怕。要是你这么害怕,还发出这种害怕的声音,病人就不敢来打针了。”游戏中不能急于介入维持游戏秩序,而要耐心等待幼儿自我处理。游戏中幼儿之间积极主动的交往,促进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分析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