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2019年修订版 > 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导(第1页)

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导(第1页)

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导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会感受到压力和紧张的。当儿童有压力而导致情绪紧张时,他们通常会做出许多一般无法接受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过度依赖、不遵守指令、偷窃、发脾气、攻击性行为、习惯**叉擦腿、爱告状和恐惧等。

(一)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

吸吮手指是指儿童反复自主或不自主地吸吮手指的行为。0~4个月的婴儿吸吮唇周碰到的物体,是正常的生理反射,吸吮手指大多开始于3~4个月的婴儿,18个月时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逐渐消退,一般在2岁以后吸吮手指的行为逐渐消失,尤其是白天。如同其他重复性障碍一样,吸吮手指通常在父母离开、疲劳、沮丧、饥饿、想睡觉时发生,身体不舒服时会加剧吸吮手指的行为,四五岁的儿童通常只有在要睡觉前才会吸吮手指。

啃咬指甲指儿童反复出现自主或不自主地啃咬指甲的行为,这也可能是吸吮手指行为的继续。严重者可发展为啃咬脚趾甲,多见于5~18岁的儿童。大约50%的儿童在早期会出现这种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下降,有些可持续到18岁以后。5~10岁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增大以后,男孩子啃咬指甲的行为更为常见,而且这种行为有家庭内多发的倾向。啃咬指甲的程度轻重不一,大多数儿童啃咬到指甲顶端凹凸不平,不能覆盖指端,极少修剪指甲,严重者可将指甲或指甲周围的皮肤咬出血,可合并感染,如甲床炎、甲沟炎,有的甚至引起整个指甲脱落或手指端变形。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0~1岁的婴儿处于口唇期,吸吮手指可满足其口欲,有利于其性心理的发展。吸吮手指的婴儿易接近、情绪积极且适应能力强,气质类型多属于容易抚养型和中间接近于容易抚养型,婴儿吸吮手指也是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但过度吸吮手指的行为可能与孤独、缺乏玩具、缺乏视听刺激有关,如分离焦虑的儿童常出现吸吮手指或啃咬指甲的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在吸吮手指,不要把手指从他的嘴里硬拉出来,因为这种做法并没有效果,成人刻意或不恰当地制止,有时反而会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一般来说,4岁前的吸吮手指属于儿童早期的正常行为,不必过分关注和干涉。对于年龄小的儿童,可以用提供奶嘴来满足,或者以接受或忽视的方式来引导,应该经常爱抚并及时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用分散注意力如提供新玩具、介绍新朋友、开展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儿童的吸吮手指行为。如果4岁以后仍然吸吮手指,则会影响下颌发育,可能会导致牙齿排列异常,甚至错颌畸形而妨碍咀嚼功能,也会导致吞咽异常和言语缺陷,因此,对于较大儿童的顽固性吸吮手指行为,可采用行为治疗。

啃咬指甲是一种常见而持久解脱心理压力的行为方式。儿童在情绪紧张不安、感到心理压力或焦虑恐惧时常发生啃咬指甲的行为,对此责骂和惩罚通常都是无效且会适得其反的。应找出儿童情绪困扰、焦虑的原因来缓解其压力,这才会减轻或消除其啃咬指甲的不良行为。对于偶尔出现这类行为,更不必大惊小怪,适当地劝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效果更好。与此同时,还应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引导他们定期地修剪指甲。对于啃咬指甲行为严重的儿童,则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案例

明明有用嘴咬指甲的习惯,总是把手指甲咬得光秃秃的,这种习惯非常不卫生。针对这种情况,当明明的指甲长到一定长度时,妈妈就在他指甲上涂上辣椒水——这是一个令明明厌恶的刺激,当明明再咬指甲时就会很难受。渐渐地,明明不再用嘴咬而是用指甲刀剪指甲了。

消极强化原理是由逃避到回避的过程。明明首先对指甲上的辣椒水产生逃避,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回避反应。也就是说,之后不再使用辣椒水,明明也能不去咬指甲了。

(二)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在行为、情感、活动等方面独立性不足,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的行为,也就是许多儿童行为量表中所说的不成熟行为。正常情况下,婴儿首先与母亲在情感上发生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对建立儿童早期的安全感颇为重要,是其情绪正常分化的前提条件,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过程。国内资料表明,过度依赖在儿童群体中占到21%左右,女孩多见,甚至可持续到成年期。

儿童过度依赖的产生主要是父母过度照料、过度关注所致。儿童的生活起居,所有的活动和生活均由父母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一旦离开父母便不知所措;过度关注和照料的父母本身可能存在养育焦虑,往往忐忑不安地关注着孩子,父母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变得敏感和依赖。另外,情感或心理忽略也可导致儿童过度依赖。当婴幼儿正常情感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满足,或父母养育情感投入不足(如无时间关照或母亲情感抑郁),或简单粗暴地拒绝儿童等,都可能使儿童正常的依赖向独立发展受到影响,结果是儿童产生过度寻求依赖的行为,或表现过分纠缠父母。1~3岁是儿童产生过度依赖的高发年龄段,此期父母若对儿童的依赖过于冷漠、苛刻或忽略,则易形成所谓的早期情感剥夺,继而使儿童产生过度依赖行为。

过度依赖的儿童常表现喜欢与父母身体接触,经常让父母抱着,或紧紧依偎在母亲身旁,不肯自己去玩或找小朋友一起玩。去幼儿园或学校时纠缠父母而不愿离开。凡事必须由父母代替包办,做事一定要大人陪伴,年龄稍大也不能独立完成该做或自己能做的事情。青春期后可能性格内向、怯懦,行为拘谨而缺乏自信,做事自己拿不定主意,相信他人胜过相信自己。

教育矫治方面,首先父母应端正养育态度,不应把儿童视为被动无能的个体,不应事事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除满足儿童必要的情感需求外,还应给予他们充分探究周边事物的机会,并让儿童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让2岁以后的孩子尝试照料自己,父母主要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技巧上的帮助。对过度依赖的孩子,先让他从简单易行的事情做起,一旦完成则及时给予言语、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与强化,逐渐消除其过度依赖行为。对待依赖性过强的幼儿,幼儿园老师亦可参考上述方法。

拓展延伸

“老爸”的快乐与烦恼

笔者在踏入幼教事业之初遇到了一个过度依赖的孩子,本文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该幼儿的家庭情况对该幼儿过度依赖的原因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案例

第一天:

这一天我白捡了个“儿子”:早晨我负责辅助班主任迎接孩子,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走了之后,老师们都忙着安抚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小男孩就缠上了我。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有意识到,就是很自然地安抚着哭的孩子,直到带孩子去散步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小男孩一直牵着我的手,玩游戏的时候也不肯跟着其他孩子,只要我一放手,他立刻就喊“爸爸,你干啥?”自此我开始意识到我做“爸爸”了!

不仅仅是活动、游戏的时候必须我在他的身边,吃饭也要拉着我在他边上,还不让我去吃饭,我一有走的意向,他就喊“爸爸,你干啥?”可是不行啊,我饿啊,所以中途跑了,可是谁知,这“乖儿子”跑员工食堂找我来了!

在午睡时间,“儿子”也不让我离开,我一动就听见“爸爸,爸爸,你干啥?”我说我喝口水,他说:“带上宝宝一起!”没辙了。我蹲在“儿子”旁边的时候,他很乖,不哭不闹,还时不时地跟我说上几句悄悄话,聊着聊着他慢慢睡着了,我就打算出去一下,走之前跟其他老师聊了下,忽然“乖儿子”一骨碌爬了起来,“爸爸,爸爸,你在哪?”哭了。

第二天:

“儿子”来学校后喊了我一声:“刘老师好!”看来爸爸妈妈在家教过了。我心想今天可以抽身了,可以去照看其他孩子了。可没过多久,又传来了“爸爸,爸爸”的叫声,而且还要来拉着我的手,吃饭也要我在旁边;睡觉时就更过分啦,不但要我在旁边,而且手里还要拿自己的“抱抱”(一个小毯子,是孩子依恋的物品)。

二、原因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小班幼儿离开了父母,感觉失去了安全,就会出现焦虑情绪,此时有的幼儿会主动找一些人或物来安抚自己,如拿住某个喜欢或熟悉的物品不放、缠着老师等,分离焦虑是孩子不爱上幼儿园、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首要原因。

这个孩子初上幼儿园,根据其表现,笔者认为他出现过度依赖行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溺爱。该幼儿在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家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结果。

2。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在身体和心理上寻求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在一定阶段,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会依赖某物以获取身体和情感上的满足。这个孩子一直要拿着自己的“抱抱”,可见,他对这个“抱抱”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依恋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