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二章 >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第3页)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第3页)

②发现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的不同点;

③发现相近物体的共同点;

④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⑤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6)表达与交流

①叙述自己所做、所发现、所想的事情,并与预先的猜想相比较;

②敢于报告自己的做法、发现和想法;

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④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操作所发现的关系;

⑤能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察和操作的程序与相应的发现;

⑥能有条理地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

⑦能对他人的发言做出自己的反应(不是附和老师的话),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阅读材料:轶事观察和目标儿童观察[12]

所有教师都是儿童的观察者,观察是教师采取其他任何行为的基础。观察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关儿童的理解、兴趣和需要的信息;提供理解个别儿童需要的线索,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课程发展的基础。同时,观察也能够帮助教师决定是否以及如何与儿童进行互动以促进儿童的活动。

●轶事观察

一群积极参与着各不相同活动的儿童,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和场合,经常会发生一些有趣而又重要的事情。教师如果在特定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际上会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运用轶事记录系统就能够捕捉到这些信息。

为了便于进行轶事记录,教师应该随身携带一个便笺本和一枝铅笔。每当记满了一张便条,就把它撕下来贴在便笺本的背面。最好在便笺条的一面做记录,这样,如果需要把这些信息与家长交流,就可以把这些便笺条完整地复印下来。通常,在每条记录下要标上日期,在半日或整日的活动之后,将这些记录归档,放到相应孩子的档案袋里,按照他们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进行分类。有时,还可以设计一个特定的内容栏目进行观察,例如幼儿自发的问题解决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等。

做记录时,要尽可能用描述性的口吻,客观地详细地记录(不去解释儿童的行为)。

下面是两个充分与不充分的例子比较:

下面是两个客观和不够客观的例子比较:

需要记住的是,你所做的记录要能够让那些不知道具体情境、不了解那个孩子或特定事件的人(家长、教师同伴或园长、主任等)清楚和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轶事记录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提供儿童活动的即时画面,而且还可以使教师通过轶事记录获得关于儿童发展的长期积累的信息。教师必须在每天下班之前抽出时间或每两天规定一个时间对这些记录进行归档。还必须定期抽出时间来阅读档案里长期积累下的信息。最好每周设计课程的时候阅读这些记录,记录里提供的信息可以为设计和扩展活动提供新的思路。每隔两到三个月要阅读一次记录,这样能够看到每个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

为了保证对每个孩子都做记录,还要在归档时记录每个孩子在每个类别的记录总数。这样会发现那些被忽视了的或关注不够的孩子,并及时补充对他们的观察。

与家长分享这些记录,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

●目标儿童观察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如10分钟,集中观察某一个孩子及其行为表现,从而获得对这名儿童游戏活动、社会**往和行为方式的深入认识。很多教师进行此类观察,并将观察信息添加到儿童的档案袋中去。这样做能使教师不断加深对儿童的认识。这种方法尤其有助于教师获得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儿童的认识——这些儿童既不特别捣乱,也不特别活跃,因此可能不会成为教师轶事记录的关注点。

这一技术包括对某一儿童进行10分钟的流程记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记录下儿童全部的所作所为而不做任何评价。同样也需要尽可能地捕捉到儿童的语言。在进行这种观察记录时,可以按照记录纸的宽度,将记录纸分成相等的两块区域,在左边记录下儿童的行为,在右边记录下儿童相应的语言。教师还可以把记录纸分成10个相等的空格,把儿童每分钟的行为表现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可以把教师缩写成T,把儿童缩写成C,用箭头表示“对某人说话”。例如,“C→T你好”就代表儿童对教师说“你好”。

如果将有效的目标儿童观察和轶事观察同时进行,对儿童的记录和了解会更加清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