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电子版书 > 一幼儿探究活动的步骤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第4页)

一幼儿探究活动的步骤及教师的指导策略(第4页)

1。教师要善于支持和引导幼儿运用操作结果,依据所做的记录,得出结论和形成解释

教师要给予幼儿时间,让他们独自思考或小组讨论。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回想探究的过程,并依据所做的记录形成自己的结论和解释。

2。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醒幼儿注意到操作结果与预想的结果相同或一致,来强化和扩展幼儿的经验

老师可以说:“黄色和蓝色混在一起真的变成了绿色,和你想的一样呢!”

3。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幼儿注意到操作结果与预想结果不同或不一致来促进幼儿调整原有的认识,重建新经验

老师可以说:“黄色和蓝色混在一起和我们想的(变成灰色)不一样,竟然变成了绿色。”

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说硬的东西都能在水里下沉,可是木块也很硬,怎么浮上来了呢?”

引导幼儿注意到操作的结果有时和预测的一样,有时和预测的不一样,会使幼儿对预测结果发生兴趣,乐于事先预想一下可能的情况。对操作结果有了明显的期望,急着要加以证实,会提高操作过程的有意性、兴趣性和积极性及专注性。

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教师可以试图提醒幼儿注意到差异,但认识到差异都要靠幼儿自己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4]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在想法、预测和结果之间,有着差异的平衡过程,无论是在探索中集中出现或陆续出现,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意经历的,都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因素,是一生的学习基础。可见,帮助幼儿建立想法,预测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形成比较结果与预测的习惯对于幼儿终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4。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条件和场合,让幼儿运用所发现的关系和获得的经验

“儿童接触外界实物的经验越多,有关的理解越有可能得到发展。同理,幼儿把自己发现的关系用于不同情境的机会和经验越多,他们就越可能达到理解和概括。”[5]

“作为教师,不要假定儿童在学习中似乎已经懂得。我充分意识到概念的发展是如何缓慢。不能因为一个儿童某天表现出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就假定他的理解是牢固的。”[6]因此,幼儿必须有机会把自己发现的关系用于不同的情境。

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并提供相应的物质材料,使幼儿发现的关系和获得的新经验得以应用。

当幼儿在一种玩具的操作中发现了“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轨道上滑动的快慢(速度)不同”时,幼儿乐于尝试老师为他提供的另外两种装置:短而直的轨道,长、弯、斜的轨道(用球);小汽车在光滑和有纸棱的轨道上滑。

当幼儿发现了“黄色加蓝色会成为绿色”时,教师为他提供的玻璃纸、水彩或油画棒会使他乐于尝试。

幼儿通过探索,找到了各种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做成船、做成碗、把橡皮泥驮在木块上等。

当幼儿真正掌握了这种关系后,他们还会创造性地应用。一个幼儿拿着一个橡皮泥球来考老师:“老师,你说这个球能浮起来吗?”老师肯定地回答:“不能。”那孩子得意地把橡皮泥放在水里,球浮了起来。老师真的好奇怪:“咦,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说:“你捏一捏。”啊,原来是中空的球。他把老师提供的用来折小船的纸揉成了纸团包在了橡皮泥里面。

实例磁铁怎么会吸附在墙上呢

一天,在看图讲述活动之前,由于图片较宽不得已向墙面延伸了半张,我就用磁铁去吸墙面上的图钉,以固定图片。当时因为图片盖住了图钉,幼儿看不到图钉,所以许多孩子产生了疑问。

“磁铁怎么会吸附在墙上呢?”畅畅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引起了同伴的“共鸣”。这一话题似乎与本次教育活动内容无关,但它却是一个可以使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时机。于是,我接着问:“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时,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后边有胶水,有的说纸上按图钉了。这时丁丁说:“磁铁必须和铁才能吸到一块儿,它后边可能有图钉。”经过讨论,幼儿都同意丁丁的想法。这时,我把图片翻起半边让幼儿证实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幼儿都会心地笑了。畅畅更为得意:“噢,后面有图钉呀!老师还挺会想办法的。”我也借此机会鼓励幼儿今后遇事要多动脑筋。

虽然幼儿曾在游戏区通过操作体验了磁铁的特性,但如果要促使幼儿的有关经验内化,必须为幼儿创设不断运用已有经验的机会和条件。因为科学教育不只是让幼儿获得有关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把有关科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北京市曙光幼儿园张瑛

这是一次典型的随机教育,教师抓住并利用了语言教育活动时偶然出现的教育时机,使幼儿已获得的有关磁铁特性的经验得到运用。这件事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意识和策略:

(1)教育渗透的意识

这不仅意味着教育要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而且意味着各领域之间的互相渗透。当看图讲述活动前出现涉及科学领域的问题时,教师既没有回避或转移幼儿的提问,也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

(2)为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各种场合下的教育资源的不断“运用”有助于幼儿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不断巩固、丰富和深化,逐渐趋于正确。

(3)让幼儿通过猜想—验证的主动建构过程丰富已有的认识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先让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预想和解释,再通过事实证实他们的想法。这不仅是一次已有经验的运用过程,也是一次小小的探究过程。

这些尝试会使幼儿巩固、加深和扩展其已获得的经验。

5。教师要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师为幼儿创造这种交流的机会,幼儿作为交流者本身能澄清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和结果,并逐渐获得交流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获得自我价值感(有与他人不同的发现,或他人能发现的我也能的感觉)和自信心。

作为听众来说,幼儿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了解同伴看问题的角度和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发现每一个同伴的价值和独特性,更能接纳同伴的不同意见和学会欣赏同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