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df > 二创设安全探究氛围的主要策略和原则(第2页)

二创设安全探究氛围的主要策略和原则(第2页)

实例2葫芦的秘密

早晨迎接幼儿入园时,睿睿妈妈从书包里拿出了什么东西递给他,又把我叫到一旁说:“李老师,我们睿睿特别爱看动画片《葫芦兄弟》。前天去姥姥家带回一个小葫芦,喜欢得不得了,天天塞在袖子里,连睡觉都抱着。今天说啥也要带来。”可不是嘛,整个上午,睿睿都小心翼翼地把小葫芦塞在袖子里,时不时悄悄拿出来掂掂、看看,又塞回袖子,午睡时也是如此。我心想,他这是在干什么呢?起床后,睿睿又从袖子里拿出小葫芦,对佳佳说:“你看宝葫芦能动了,里面真的有葫芦娃了吧?”这时,幼儿都好奇地围过来,睿睿又说:“我现在只有一个宝葫芦,我想让我的宝葫芦为我孵出更多的葫芦兄弟。”我这才明白,原来睿睿天真地以为,把葫芦放在袖子里能孵出葫芦宝宝。我采取了旁观的态度,没有道破这个秘密。

第二天,我发现睿睿又把葫芦放到了袖子里,还是重复着以前的动作。几天过去了,我从睿睿的情绪里察觉到他有些失望,他似乎感觉到探索的结果与他预想的结果并不一致。我悄悄走近他说:“睿睿,你干什么呢?”他拿出小葫芦对我说:“动画片里的宝葫芦有七兄弟,我也要更多的葫芦兄弟。可是,我孵了好长时间怎么还不见葫芦娃出来呀?”我说:“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我俩的对话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这时,我有意摇了摇小葫芦,孩子们听见葫芦里发出了响声,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里面有小珠子。”“是小豆子”。“不对,不对,是葫芦籽儿,它能长。”我借机说:“里面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很多孩子说打开看看。征得了睿睿的同意,我们把葫芦打开了。看到露出的白花花的葫芦籽儿,幼儿高兴极了。

葫芦籽儿能长出什么?怎么才能长?我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书。后来,幼儿从家里带来了饮料罐、小盘子,还有的带来了装满土的花盆,土上撒了一层沙子,据说是家长介绍的经验,这样发芽快。于是,我和幼儿开始了种植葫芦的探索和尝试……

种子发芽了,睿睿的那份激动和惊讶,那份细心呵护劲就甭提了。春天来了,我们把葫芦苗移到窗前的园地里。如今葫芦藤已经爬上了二楼窗子的护栏,我们期盼着尽早结出小葫芦来。

唐山市第一幼儿园李玉凤

“葫芦的秘密”是教师尊重幼儿的差异,引导幼儿发展的成功事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成人有极大的差异。他们不能像成人那样客观地认识事物,而是带着“万物有灵”的色彩,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和情感的。所以,有的幼儿相信葫芦会孵出“葫芦兄弟”来。幼儿之间的经验和认识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葫芦是植物,许多幼儿可能已经获得一些有关植物的经验,知道葫芦要长出“葫芦兄弟”必须种在土里;也有像睿睿这样的孩子,看到葫芦圆而光滑很像鸡蛋,就把孵小鸡的经验迁移到孵葫芦上来。此时,教师要能接纳和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认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差异,不应急于纠正幼儿的错误,而应一步步为幼儿创造条件,引导幼儿看到客观现实,让客观现实的反馈来调整幼儿的认识。李老师接纳了睿睿的想法和做法,给了他探索和尝试的时间,直到他自己认为孵不出来了。当探索的结果和幼儿预想的结果不一致时,李老师抓住了这一教育时机,生成了后来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为了认识葫芦的生长过程,李老师引导幼儿讨论、动手操作,以至利用家长、书籍这些信息源,开展了从初春到秋后的探索种植活动,不断调整、丰富和加深幼儿的原有认识。葫芦的秘密终于完满地揭开了。

2。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有认识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教师要寻求幼儿真实的动机,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有时还需要教师以幼儿的方式操作物体才能真正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意图。

(1)观察、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询问幼儿的意图,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

教师应学会安静地、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不要打断幼儿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这样,才能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想法。

在没有弄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前,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没有看明白、没有问清楚时就急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在前面提到的26个教学案例中,只有26%的教师去询问幼儿,试图了解幼儿的意图,74%的教师不做任何了解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认为幼儿是破坏或不遵守规则。

实例1丢失的小磁铁

最近,岳老师在科学发现角投放了小磁铁,幼儿很感兴趣,来操作的人很多。

这一天,岳老师发现磁铁少了6块,她问幼儿谁发现了,幼儿都说没看见。第二天一早,张环宇的姥姥送他来幼儿园时悄悄对岳老师说:“张环宇把小磁铁拿回家去了,我和他妈妈为这事还揍了他一顿,告诉他不能把幼儿园里的东西拿回家。他也认错了,您别批评他了。他让我告诉您,别再告诉另外两位老师了。”姥姥走了。岳老师把张环宇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把小磁铁拿回家呢?”张环宇说:“我们家新装修完了,我想看看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就把磁铁拿回家了。我想等用完了还把它送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做呢?如何既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又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呢?岳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下面是岳老师的一段教育笔记:

我被孩子的这种好探索的精神感动了,虽然他的做法欠妥,但他的动机是好的。我想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失误,我们应该让幼儿学会和老师商量,把自己的需求告诉老师。为此,我调整了区角玩具材料的管理办法:如果小朋友想把玩具材料借回家,只要和老师说一声,并在小本子上登记一下,记着第二天带回来,不影响其他小朋友玩就行了。

令人可喜的是,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已从幼儿园扩展到了家庭。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问清事实,不要挫伤他们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

北京市曙光幼儿园岳爱军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我们不能轻率地对孩子的某些“违反常规的行为”定性,而应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着良好的愿望。我们应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动机,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

在“丢失的小磁铁”这一典型事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幼儿乐于探究的愿望和精神。他们积极主动地把获得的经验用于不同的情境和事物,这为他们经验的概括和深化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位教师的做法令人赞赏,她尊重幼儿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件事的想法,没有轻率地把孩子的行为定性成“品德或规则问题”,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把磁铁拿回家的真正动机,避免了误解或伤害幼儿。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和对玩具、材料的管理方法,既满足了幼儿探究和学习的愿望,又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这也可以说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引导了幼儿的发展。

(2)观察幼儿用材料做什么,用与幼儿相同的方式使用材料

教师像幼儿那样使用材料,这一点常常被教师忽视,他们很少这样去做。事实上,这是了解幼儿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用幼儿的方式操作材料时,才会真正体验到幼儿的真实感受,才会真正理解幼儿。

例如,一位教师描述了她所经历的一件事:

在区角活动时,韩烁守着一盒拼插玩具却没有插出什么,而是把两个管状的玩具插在耳朵上,并且一副笑眯眯、美滋滋的陶醉样。我没有阻止他这种按常理来看是不好的行为,而是也拿了两根同样的玩具放在了自己的耳朵上。啊,我听到了。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好听了,像从远方传来,伴着沙沙的声响,妙不可言。韩烁见我有了与他同样的表情,更热情地介绍说:“沙沙地,像下雨一样。”多好的比喻,多有趣的发现。

如果教师不以幼儿的方式使用材料,怎么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儿的探究意图和重要发现呢?

3。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

例如,教师认为青虫很丑陋,但幼儿却很喜欢,乐于探究。那么,教师就应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想法和做法,为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扩展他们的经验。正如前文讨论过的,类似的情况教师经常遇到,教师要善于支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实现有益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幼儿原本也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如果在心理安全的探索环境中,幼儿作出的回答和解释会真诚地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这恰是教师要警觉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实例1**是臭的[2]

地上摆放着六七盆颜色不同、品种各异的**。王老师先让幼儿离开座位,去嗅一嗅**的“香味”,期待着他们回答“**是清香的”。

然而,第一个幼儿的回答就出乎教师的意料:“**是臭的。”引得全场大笑。接下来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有点香,有点臭”“毒药味”“茶叶味”……王老师没有制止或批评幼儿的发言,而是因势利导使活动顺利进行。

课后,王老师请来几位老师帮助她一起鉴定**的气味。原来,**并不都是香的,有的没味,有的土腥味,有的中药味,幼儿不会说“中药味”,说成了“毒药味”。还有几盆花刚刚施过肥,的确臭。王老师表扬了幼儿的认真、大胆和真诚,并扩展了他们的有关经验。

这是王老师上的一节“认识**”的公开课。王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更有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实例2迎春花的秘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