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df > 一顺应生成途径(第4页)

一顺应生成途径(第4页)

“滑梯也湿了。”

李老师让幼儿摸摸墙。

“墙为什么没湿?”很多孩子提出了这个问题。

李老师提出了幼儿发现的问题,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的事实。“滑梯湿了,墙为什么没湿?”

幼儿连续几天的探究、收集信息和寻求答案的过程开始了。

……

实例3认识甲鱼

在区角活动时,任老师从市场上买来一只甲鱼,准备晚上带回家,幼儿一下子围过来,想看看甲鱼是什么样的。教师顺应了幼儿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像什么小动物?”幼儿热烈地讨论了起来。就此生成了一次科学教育活动。

实例4种草

一天上午,幼儿在草坪上玩得正欢。我发现宁宁蹲在草坪边,很专注地看着一根毛毛草(即狗尾草)。她用手轻轻摸着小毛毛,用小嘴吹了吹,又把小脸贴近毛毛草,和它说着悄悄话,好像在哄一个小动物。然后,她在草坪边的土地上堆了一个馒头大的土堆儿,很小心地把毛毛草插在土堆上,用力拍了几下,还找来几块小石子倚在小草周围。她站起身后退几步,用欣赏的目光看了看,转身发现我在看她,就赶快跑过来自豪地说:“老师,你看我种了一棵毛毛草。”我好奇地弯下腰仔细看了看说:“这棵草毛茸茸的真可爱,种在这里能活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我要让它长成一个大毛毛。”我拍了拍她的肩说:“那好,老师和你一起盼着它快长大。”回活动室时,她还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几眼。

转天,宁宁因为新入园不久还不太适应环境,哭闹着不让妈妈走,老师怎么劝也无济于事。我灵机一动,伏在她耳边悄悄说:“你种的毛毛草如果听见你哭,它会生气的。不信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她一听真的不哭了。我们去看小草,发现小草已经倒下了。她赶忙蹲下身去扶,可手一松毛毛草又倒下了,她又去扶……她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也没能让毛毛草站立起来。我只好告诉她,小草已经死了。看着她那无奈的神情,我心想,这是一个3岁孩子对生命的体验。于是,我告诉她:“我和你重新种,好吗?种到咱们班的自然角里去,比一比谁种的草长得快。”她很高兴。我找来工具,她并没有用。我挖出一棵根上带着许多泥土的草,故意在她面前抖了抖根上的土,可她并没在意我的动作,依然揪了一根毛毛草。我们一起把草种在自然角里,每天浇水。

刚开始几天,宁宁种的毛毛草还能挺直身子站着。可是,从第四天开始,它的身体便开始向一边倾斜,颜色也逐渐变黄。这些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宁宁没发现。八九天之后,周一吃完早饭,我和宁宁一起去浇水。她拿着水杯突然焦急地说:“我的毛毛草怎么又倒了?”于是又用手去扶它,结果小草和上次一样站不起来了。她看了看我种的小草说:“老师,你种的小草怎么不倒呢?”这时,我们旁边已经围满了小朋友。我想,幼儿都想知道我种的草为什么还活着,何不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寻找答案呢?于是,我用铲子小心翼翼地把草挖出来,然后让全班幼儿观察比较。幼儿争着回答。有的说颜色不一样,一个黄一个绿;有的说宁宁的毛毛草没叶子,老师那棵小草叶子多;有的说长得不一样高……我抖了抖草根,一些泥土纷纷落下来。宁宁抢着说:“这棵草有根。”我笑着问她:“你的草有根吗?”她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又问她:“你的小草种活了没有?”她看看倒下的毛毛草,忽然伏在我耳边告诉我:“我的毛毛草好像睡着了。”我不忍心伤害她那颗幼稚的心,轻轻点了点头。

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兴趣是孩子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兴趣就要去探究。孩子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经验,要比我们成人口授给他们的深刻得多。

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刁秀荣

“小草”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幼儿身上蕴涵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同时,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保育员刁老师的指导中所洋溢着的童心和爱。

(1)开发了多种可以生成的教育价值

刁老师从宁宁喜欢毛毛草的需求中,开发出多种可以生成的教育价值,其中包括关于植物生长的经验,珍爱生命的情感,以探究兴趣克服幼儿的分离焦虑等,使幼儿获得了多方面的经验,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2)在指导方式上,体现了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

第一,耐心等待,给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幼儿获得某种经验,常常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宁宁获得毛毛草没有根不能生长的经验,经历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刁老师能耐心等待,让两次自然结果的反馈来调整幼儿的认识,使幼儿获得的是真正内化了的知识。

第二,不断提供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观察事物间的关系。种草前,老师特意找来挖草的工具,宁宁没用。老师挖了一棵根上带着土的草,故意在宁宁面前抖了抖,宁宁还是没注意到。当幼儿探讨宁宁的毛毛草为什么死了时,说出了两棵草的许多区别,唯独没注意到草根。刁老师将土中挖出的草抖了抖,泥土纷纷落下来,幼儿终于注意到了草根,宁宁也发现了草根与草能否成活之间的关系。

第三,接纳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宁宁两次种的都是没有根的毛毛草,刁老师接纳了她的想法和做法,这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根据操作的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并主动建构对事物新的认识。

实例5反光

一天,李老师正比比画画地说着话。室内的墙壁、房顶上出现了一个晃动的小光点。幼儿感到奇怪,便开始寻找光源。忽然,有人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小声说:“李老师的手。”这时,在我的暗示下,李老师把手放在有阳光的桌上,一正一反地翻转几下。幼儿也都跟着学起来,边翻手边找墙上的小光点。可是,反复几次之后,幼儿自言自语道:“怎么回事?没有呀?”于是,他们得出结论:“李老师的手能发光。”其实,他们没有注意到李老师手腕上的手表。后来,我把挂在墙上的大圆镜摘下来,在阳光下转动了几下。幼儿见到了光点,都高兴地去抓影子。待幼儿尽兴后,我问:“什么在阳光下能反射出光点?”“镜子。”“为什么李老师的手能反射出光点呢?”幼儿无言以对,因为他们已有的经验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不知道手表上很光亮的金属也可以反光。

为了使幼儿不断获得这方面的经验,后来我就非常留心抓住可生成这方面教育的机会。一次喝水时,幼儿偶然发现,不锈钢水杯通过阳光照射可以反射出光点。经过几次尝试后,幼儿得出了“圆的就可以反射出光点”的结论。根据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又在科学实验区中增加了长方形的镜子。刚开始由于操作角度不对,有些幼儿用长方形镜子仍然照不出光来。他们就向我要回圆形的镜子玩。在其他幼儿的操作启示下,我让他们再试一试。他们开始注意到长方形的镜子也能反射出光点。这与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

在以后的不断探索中,幼儿发现,像镜子、金属这样“光亮”的东西都能反光。幼儿有了这些经验后,我又提出了“为什么李老师的手能反射光”这个老话题。这时,很多幼儿都想到李老师的手上一定有能闪亮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一天,李老师又让她的手“发光”了。幼儿终于看到了真相。可是,又过了几天,幼儿在喝水时发现,不锈钢水杯无论如何也反射不出光点。“为什么今天水杯不能产生光点了呢?”我适时地提出了问题。幼儿没有注意到那天是阴天,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又使幼儿发现了产生光点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阳光。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这样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深化的。

北京市曙光幼儿园张瑛

这是科学教育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深化,不断引入新经验的典型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有两个突出方面。

(1)教育在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产生

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在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生成的教育,幼儿有真正的学习动机。这是主动学习的基本前提,作为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发现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契机。“反光”中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幼儿偶发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生成的,并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使幼儿不断获得有关经验。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幼儿的学习和经验得到生成和深化

“反光”中的探索活动起源于幼儿无意中的一个发现。后来他们又发现镜子可以产生类似的光点。由于镜子是圆的,水杯是圆的,幼儿获得的初步经验是“圆的、光亮的东西可以反光”。后经教师多次引导,幼儿修正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光亮的东西都可以反光”。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光亮的东西在阳光下才会产生光点”。幼儿在一次或短期的教育活动中,不可能获得完全正确的认识。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师应接纳幼儿那些在成人看来不合理的认识结果,并为他们提供与环境相互作用,以调整自己的认识的机会和条件,使幼儿的认识不断深化。

开发和利用幼儿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敏感的觉察到幼儿感兴趣和有需求的是什么事物,并判断幼儿当前有需求和兴趣的事物反映了幼儿何种经验水平,从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可以实现何种教育价值和目标(这些目标、价值对幼儿终身的发展具有长远价值,而且是幼儿能学会的)。

(1)觉察幼儿的需求和兴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