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pdf > 一顺应生成途径(第1页)

一顺应生成途径(第1页)

一、顺应—生成途径

顺应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

幼儿有需求和感兴趣的事物,反映着对这一事物的探究适合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幼儿感到学习和探究这一事物对自己有意义,他才乐于学习和探究,才有真正的内在动机。

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自发感兴趣和有需求的事物,导出有价值的教育目标和结果。正如杜威所说:“儿童已经是十分积极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它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表现。”[8]

1。顺应、支持幼儿提出的问题和疑问,生成科学教育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突出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和问题,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会抓住成人问个没完没了。只要留心,我们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与自然环境有关。

树上的叶子两面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

蜗牛的嘴到底在哪里?

……

幼儿急切地想知道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类似的问题和疑问,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都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机。因为儿童的“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不平衡)开始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引导幼儿的探究活动,促成幼儿的主动学习,不断将教育目标和内容渗入其中,使幼儿在自己发起的活动中,获得符合教育目的的经验。

在幼儿的疑问和问题点上生成科学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求幼儿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一些策略:

(1)倾听幼儿直接提出的问题,或在交谈中关注和产生的疑问与问题

幼儿确实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常常会提出各种很深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教师和家长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答案,也有些问题我们知道答案,但不知怎样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回答。例如,太阳为什么是圆的?小草为什么是绿的?面对幼儿提出的这些“科学难题”,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将影响幼儿一生在科学方面的态度和发展。

我们要时刻提示自己:斥责将使幼儿不再好奇好问,进而失去对科学的兴趣。有些教师和家长因为自己不知道答案,又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斥责幼儿问傻问题,“不是圆的,难道会是方的吗?!”“小草不都是绿的吗,这还用问!”也有些教师和家长可能因为自己忙,而显出不耐烦,斥责幼儿问傻问题或多事。一旦问了几次都得到类似的反馈后,幼儿会感到问这种问题很傻,会挨骂,老师和爸爸妈妈不喜欢。幼儿的问题逐渐会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

回避或岔开将失去一次很好的教育时机。也有一些教师和家长因为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答案,或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样用幼儿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而回避或岔开幼儿的问题,这将失去一次很好的教育时机。

因此,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是否知道答案,是否很忙,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幼儿的问题,而是要注视着幼儿,表现出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重视、由衷地赞赏和鼓励。

(2)通过设置问题箱来收集幼儿的问题和疑问

通过在科学发现室、活动室或自然角、科学角等区角中设置问题箱,可以了解和收集到幼儿的问题和疑问。这些问题和疑问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起点,我们可以顺应和支持幼儿探究这些问题,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由于年龄和发展阶段的限制,幼儿无法直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用开放的态度接纳幼儿的提问方式。

●鼓励幼儿请教师(或父母)帮助,把问题写成文字。这不仅可以使幼儿体验和了解文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增进教师(或父母)对孩子所关注的问题的了解。

●支持幼儿把自己的问题用绘画加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不仅对科学教育有益,而且有益于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对绘画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

●接纳幼儿把实物直接投入问题箱,并进一步询问和了解幼儿的问题。

(3)鼓励、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

幼年期是培养学前儿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信息和找到答案,而不是马上直接给幼儿答案。当幼儿提出“蜗牛有嘴吗”这样的问题时,最好的做法不是马上告诉他有还是没有,而是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寻找答案。可以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咱们用什么办法能知道蜗牛有没有嘴呢?”这样的问题将把幼儿的探究和思考引向深入,引向自己想办法寻求答案的过程。幼儿可能提议等一会儿它的头伸出来时仔细看看;幼儿也可能提出把蜗牛养起来,看看它吃不吃东西,如果吃东西,就证明有嘴,如果不吃东西,就证明没有嘴。幼儿正在用观察、推论、实验等方法解决问题和寻求答案。

有些教师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以免给幼儿错误的概念。自己不知道没有关系,但对幼儿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与幼儿一起寻求答案。对于没有办法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证实的问题,可以试试以下两种办法:

●鼓励幼儿,并尽可能地和幼儿一起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来解答幼儿的问题,使幼儿了解这种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你可以说:“哇,这个问题问的真好!月亮也是圆的,别的星球也是圆的。一定有什么原因,老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看百科全书上是怎么说的。”

●如果没有相应的百科全书,你可以说:“这可考倒我了!也许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也许你长大以后,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呢!”这样的没有答案的回答,给幼儿留下了一个乐观的思考空间,让幼儿从小学会梦想。这将是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也许有些教师自己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样使用幼儿听得懂的话来回答。如果告诉幼儿:“太阳是圆的,因为日心引力是一股向中心集中的力量,太阳本身的张力和压力不够强烈,不足以改变这种匀速状态。”把这样的答案讲给幼儿听,即使对于大班的幼儿,也太深太难,幼儿听不懂。但我们可以尽量用幼儿听得懂的话讲给孩子听。可以说:“太阳是圆的,这是因为日心引力用同等的力量,把每样东西往中间拉。还记得我们一起做泥罐吗?有点那个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深奥的道理,“翻译”成幼儿听得懂的话,并尽可能地用实际例子来说明。

实例蜗牛真的有嘴吗

课间操结束后,我正准备着第二个活动的教具。忽然,李雨跑来报告:“李老师,赵文汉、许超他们把蜗牛带到教室里来了。”听到喊声的小朋友一下子把赵文汉等几个手拿蜗牛的孩子围了起来。“哪儿呢?我看看,让我看看……”

我本想开始已准备好的教育活动,但看到幼儿对蜗牛如此感兴趣,脑海里又闪过另一个念头,这是多么好的观察认识蜗牛的机会呀!索性,我让幼儿把蜗牛分放在桌子上,让大家都看。这下幼儿的话匣子打开了。只听张希超说:“以前我也玩过蜗牛。”有的问:“好玩吗?”还有的说:“蜗牛有触角。”“蜗牛有眼睛。”……徐文思大声问“蜗牛喜欢吃什么呀?”这下,大家又议论起蜗牛吃什么来了。有的说蜗牛吃土,有的说蜗牛什么都吃。有人大声反驳道:“蜗牛没有嘴,它不会吃东西。”又听聪聪反驳道:“有,会吃!如果蜗牛没有嘴,不会吃东西,它怎么活呀!”“就是,不会吃东西它怎么长大呢!”有人附和着说。“没有,就是没有,你看见过蜗牛的嘴吗?”“你看见过蜗牛吃东西吗?!”一时间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教室里安静了许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