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幼儿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活动指导
第一节儿童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一、儿童的自我认识
(一)什么是自我认识
“我是谁?”——这是个只有在面对重要选择时我们才会认真对待的问题,一个人能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喜欢什么等,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做的决定是否合理、对未来的规划是否切实可行,并进一步影响到他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身体和心理特征的组合,心理学家将这种独特的结合称为“自我”,把个体对自身各项特征的独特组合的知觉称作自我认识或者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是个体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以知觉为基础的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的自我概念不是生下来就有的,社会学家库利和米德提出,自我概念在儿童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得到发展,并在生命历程中经历许多变化。了解这一过程对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建立稳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无疑是重要的。因此,让我们回到起点,看看儿童是如何认识我们称为“自我”这个实体的,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发生的事件区分开?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独特感?幼儿使用什么信息来解释自我?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是怎样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家长和老师——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儿童自我认识的过程的,在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确立准确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做怎样有意义的引导和教育?
(二)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自我认识的出现
一般来讲,自我认识的过程是儿童了解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和事物的关系的过程,成熟的自我认识至少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的漫长发展过程。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出生时没有自我认识,他们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大约第一年末,儿童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以后又能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从这个时候起,儿童开始把自己(主体)跟周围世界(客体)区分开来,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也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这是儿童自我认识或自我感觉的萌芽。
在生活的第二年,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这个时候的儿童能够知道自己的名字,但他们称呼自己的名字就像他们称呼别的东西(其他客体)一样,只是作为一种信号。2岁左右的小孩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和别人称呼他时一样,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头,如“明明吃糖”。标志着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变化是,突然有一天,儿童不再说“妈妈,明明吃糖”,而是“妈妈,我吃糖”。从称呼自己也用自己的名字到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出现,这是儿童自我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着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了。在此之前,儿童的依赖性很强,他们的吃喝拉撒等需求都通过随叫随到的亲人很快得到满足,他们只是待在那儿,他们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外界引起的。然而,2岁左右,儿童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他们开始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喜欢用“我……”“我要……”“我不要……”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态度,渴望自己吃饭、穿衣、走路,对成人的帮助总用一个“不”字来拒绝。儿童的这些想法和做法是儿童的自我得以确立的标志和表现,当儿童知道了他们的存在(他们独立于他人和客体之外),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对周围人、周围环境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可能仅仅表现为儿童可以不通过妈妈帮助自己就可以拿到玩具,但对儿童来说,这使他们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儿童的独立性大大增加。
除了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另一个可以观察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方法是让儿童照镜子,看儿童什么时候开始能认识镜子里的形象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心理学家设计了著名的抹红测验来探索这一过程。研究对象是6~24个月的小孩。研究者让儿童的母亲假装擦了擦婴儿的脸,实际上是在婴儿鼻子上抹一个红点,然后把婴儿放在镜子前面,观察婴儿对镜子里的自己的映象的反应。如果婴儿能够认识镜子里的映象就是他们自己的话,应该很快注意到鼻子上新出现的红点,并且去摸自己的鼻子。研究者观察到,年龄较小的婴儿几乎从不摸自己的鼻子,他们以为镜子里的映象是另外的儿童,他们可能去摸镜子里映象中小孩的鼻子,甚至到镜子后面去找那个并不存在的儿童,或者对镜子里的形象有点害怕或窘迫。关键的变化发生在18~24个月,这时的婴儿能利用镜子很快用手摸到自己鼻子上的小红点,到24个月,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认识到镜子里的映象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在不同国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变化的普遍性,认出镜中的映象是“我”是自我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主、客体分化的角度看,儿童最初的心理状态是混沌的、未分化的,儿童如果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不能区分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外部的客观世界,对别人的理解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无从谈起。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取得的这一成就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不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知道在自己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客体世界,就像人类认识到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众多星球中普通一员一样,儿童开始认识到并把自己看作由众多人和物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而已,在此基础上,儿童摆脱了最初的幻想和自恋状态,开始尝试和别人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开始探索对他而言有着太多未知的周围世界。
2。持久自我和类别自我的发展
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增加,儿童的自我认识也在朝着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向发展。3~6岁的儿童在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持久自我和类别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持久自我出现于3。5~5岁之间,是一种更成熟的自我认识,是儿童自我随时间发展的稳定性,儿童知道自己是长期存在的,不随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定自己是同一个人,儿童能将过去、现在和未知的将来的自我整合进一个随时间发展持续存在的自我概念中。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些彩色头饰悄悄地放在儿童的头上,然后用录像机或照相机拍下来,几分钟后给这些儿童看刚才的录像或者照片,看他们能否知道自己头上戴着头饰。结果显示,要到3。5岁的儿童才可以找到悄悄放在他们头上的饰物,3岁以前的孩子则很难找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2~3岁的儿童虽然有了初步的自我认识,他们可以通过抹红测试,但他们的自我概念局限于现在的自我,还不能把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和现在联系起来。而4~5岁的孩子则很容易找到这些头饰,这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持久的自我的概念,他们能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和他们现在的关系。虽然他们能认识到的过去最初只限于几分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把越来越长远的过去和他们的现在联系起来。
随着儿童形成越来越清晰的自我认识,他们对自己和别人存在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并开始根据这些差异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和分类,这种分类称为类别自我。例如,“我是男孩”“我是个好孩子”等。持久自我和类别自我的确立和发展使得儿童的自我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有组织。最初儿童只能根据年龄、性别、好坏这些简单的分类方式描述和评价自己,之后儿童知道他们在许多情境中一般会如何行动,尽管3~5岁儿童在逐步学习和掌握更多言语词汇的情况下开始尝试根据心理维度将自己分类,但他们的自我描述一般仍是很具体的,大多集中于他们的身体特征、所有物和他们从事的活动。
儿童对自己的描述很多时候是成人对他们描述和评价的翻版,心理学家使用“镜像自我”这个术语来强调别人对儿童的态度和反应会影响到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就像照镜子一样反映着别人对他的态度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交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描述自己的信息、和他们谈论他们的经历来帮助儿童扩展他们的自我概念,如“你是一个聪明的宝宝。”“你跑得很快。”“你喜欢吃苹果。”“昨天我们去动物园玩了,你喜欢什么动物?”“今天和小朋友玩得高兴吗?你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积木吗?”在成人和儿童耐心细致的谈话中,儿童把他们越来越多的生活经验逐渐整合到自己的身上,儿童逐步体会到自己的独特,自己与小朋友的不同,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一件件串在一起成为连贯的记忆,这些都为儿童对自己形成全面的、连续的、清晰的自我概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
3。隐蔽自我与公开自我的区分
当成人对自我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知道,自我包括别人看得见的、公开的自我和别人不知道的、内在的具有思考特征的隐蔽的自我。幼儿能意识到这种公开的自我和隐蔽的自我吗?这种区分意味着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外在的特征,他们开始探索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开始理解人们有愿望、信念和意图等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内在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且不一定被别人知道或理解。
很小的孩子经常谈论情绪和愿望这类心理状态,他们自己的行动经常由愿望引起,他们可能也会认为别人怎样做也是因为他们有那样的愿望。他们认为人的行动一般反映了他的愿望,还没有理解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也影响他的行为。3~4岁的儿童则不然,他们开始把信念和愿望看作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且二者可以分别或共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一个4岁的孩子在打闹时打破了花瓶,为了避免被惩罚,他会努力让妈妈相信他打破花瓶是无意的。他会想“我不是故意要打碎花瓶,这只是个意外!”
当儿童最终能够分辨和解释意图、愿望和信念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他们开始意识到信念和愿望都可能决定人的行为,人们经常按照他们的信念行动,即使这些信念是不正确的。3岁的孩子对信念有一种简单的看法,认为信念是人们对共享现实的精确反应。他们似乎还不能像更大的儿童和成人那样,意识到信念仅仅是现实的解释,以及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有不同,也可能是不精确的。思考儿童对下面故事的反应——错误信念任务,评定儿童对人们持有不正确的信念以及受错误信念影响的理解。
小主人公Maxi在出门之前把他的巧克力放在了橱子里,他走以后妈妈将巧克力转移到了抽屉里。请问,Maxi回来以后会到哪里找他的巧克力?
研究结果表明,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Maxi会去抽屉里找,因为对他们来说信念是对现实的反应,他们假设Maxi在想吃巧克力的愿望驱动下会在正确的地方找到巧克力。而大多数4岁的儿童则能够正确地回答Maxi会到橱子里找,他们这时理解了信念不一定能够反映现实,他们知道Maix会按照他的信念(尽管是错误的)去橱子里找巧克力。4岁儿童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证明其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对同一事物的信念可能存在差异,尽管有些信念可能是不正确的,但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4岁幼儿已经开始获得对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这是儿童开始具备理解他人观点能力的分水岭,心理学家称之为“4岁革命”。
游戏中的儿童一旦理解了人们可能是在错误信念的基础上行动,他们可能会使用这一知识通过说谎或采取其他欺骗性的手段,让自己的优势突出。正在玩藏物体游戏的4岁儿童(不是3岁)会自发地创造错误线索,试图误导对方对物体所在真正位置的判断。他们很清楚,自己欺骗性的公开行为可能会导致对方错误的判断,进而赢得游戏。当儿童能够更清晰地区分公开自我和隐蔽自我,儿童开始能够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做出有意义的心理上的推论,儿童获得了对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的更丰富的理解,他们的生活和游戏也因此变得更具创意和乐趣。
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有大量的假装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这些机会能够极大地促进儿童对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在假装游戏中,儿童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用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东西,会有更多地涉及隐瞒和欺骗的互动,这些经历都帮助儿童逐渐意识到,信念仅仅是影响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心理状态,他们可能反映也可能不反映真实的现实情况。在游戏中,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儿童会有大量的机会和人们讨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些社会经验可以帮助儿童获得对心理生活更丰富的理解,区分信念与愿望,以及清晰分辨他们的隐蔽自我与他们在别人面前呈现的公开自我。这一能力的获得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儿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无法解读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理解人类更复杂的社会互动和合作活动。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自我认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对具体的身体、行为和其他外在特征的描述逐渐发展到更概括、更内在心理特征的理解,这一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自我认识为儿童获得新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儿童与他人的交往有赖于他们对自己准确的认识,有合理自我认识的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发展良好的社会技能,这些对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无疑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
(一)性别角色
在儿童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和接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和符合社会的期望,儿童必须理解他(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学习和表现出在自己文化中与相应性别相匹配的动机、价值观和行为举止,儿童将这些与性别相关的信息整合进他(她)的自我概念中,这一过程被称为性别化。儿童在幼儿阶段性别化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性别恒常性,认识到自己是男孩或女孩性别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属性。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经历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性别基本认同,即儿童能够将男女区别开,可以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一阶段在3岁前基本完成。第二个阶段是性别稳定性,指儿童对关于性别是不变的(如时间变化)的这一特性的稳定认识。一般是在3~5岁发生,三四岁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人的性别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第三个阶段是性别一致性,指儿童认识到性别的生物属性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如发式、衣着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儿童在掌握对话能力后要到5~7岁,才能完整地理解恒常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