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请幼儿复述故事,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4)教师问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小猪在干什么?——商店;小猪在买镜子。
②为什么镜子里的小猪不好看?——因为小猪天生就是长鼻子,自己长什么样,镜子里照的就是什么样。
③小猪非要镜子里的样子不是长鼻子,能做到吗?——不能,相貌是天生的,小猪的长鼻子也是天生的,所以镜子里的样子无法改变。
④小猪生气地说镜子质量不好,对吗?——不对,小猪不应该生镜子的气,它应该接受自己的长鼻子,并且喜欢自己的长鼻子,因为长鼻子可以帮小猪拱土,对寻找食物大有好处。
(5)角色扮演。
让幼儿两两一组,分别戴上小猪和小白兔的头饰,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4。活动分析
(1)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从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以“我向思维”的方式来理解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事物的因果关系。
(2)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耐心和包容,避免过多的道德性评判。
(改编自李忠忱主编《讲故事学思维》系列丛书)
(五)活动名称:猴子帮熊猫
1。活动目标
(1)促进幼儿移情的发展,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推测情绪产生的原因。
(2)培养幼儿友好互助、分工合作的能力,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2。活动准备
挂图一幅,小猴子、小熊猫头饰若干。
3。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请幼儿按顺序看图,听教师讲故事。
故事内容:秋天到了,梨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大鸭梨。小熊猫要摘鸭梨,可梨树太高了,爬树的本领小熊猫还没学呢。这么高的树爬不上去,怎么办啊?哎,真是愁死了。猴子大哥看到小熊猫在大梨树下愁得团团转,就赶忙跑过来,说:“熊猫妹妹,别着急,我来帮你摘鸭梨。”猴子大哥噌、噌、噌爬上了高高的大梨树。猴子在树上摘,小熊猫举起篮子在树下接。不一会儿,小熊猫的篮子里就装满了鸭梨。她高兴地说:“猴子哥哥,谢谢你!咱们一起吃吧。”小熊猫和猴子坐在梨树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2)教师请幼儿复述故事,确保幼儿理解故事。
(3)教师问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秋季。
②猴子长什么样?生活习性又是什么呢?——猴子有四条腿,长有皮毛,长尾巴,红屁股;群居在山林中,善于爬树攀登,采食野果野菜。
③小熊猫遇到了什么困难?——梨树太高,她不会爬树,摘不到梨。
④小熊猫摘不到大鸭梨时的心情如何?——小熊猫很着急,愁得在树下团团转。
⑤猴子看到小熊猫有困难时,是怎样做的?——猴子爬到树上帮小熊猫摘大鸭梨。
⑥猴子为什么要帮助小熊猫?——A。小熊猫摘不到大鸭梨,愁得团团转,所以猴子就帮她摘到大鸭梨。B。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尽力帮助他。
(4)角色扮演。
教师让幼儿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熊猫的头饰,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
4。活动分析
(1)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体验他人的情绪,并试着推测产生情绪的原因。
(2)教师在教给幼儿友好互助、分工合作的同时,注意向幼儿强调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主动、积极地帮助别人。
(改编自李忠忱主编《讲故事学思维》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