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健康及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论文 > 第七章 幼儿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活动指导(第2页)

第七章 幼儿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活动指导(第2页)

幼儿阶段的身体发展特点为儿童顺利地完成性别发展任务提供了基本的平台。3~6岁儿童的身体运动和口语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开始着迷地探索对他们来说有着太多未知的世界,既包括他们周围的外在世界,也包括他们自己。这一时期的幼儿每天会有数不清的“为什么”,在众多的疑问中,有相当一部分和他们的身体有关,幼儿开始对性和**的差异、生产过程方面有敏锐的兴趣。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幼儿通常会提出的关于性别和生殖的问题:

(1)我是从哪儿生出来的?

(2)为什么肚子里会有小宝宝?

(3)小宝宝在肚子里吃什么?

(4)为什么男孩要站着尿尿?

(5)为什么女生没有小鸡鸡?

(6)为什么男孩不能生孩子?

(7)爸爸和妈妈结婚时,我在哪里?

(8)卫生巾是做什么用的?

(9)爸爸和妈妈在**做什么?

(10)爸爸的种子是怎么进入妈妈肚子里的?

儿童在三四岁时,开始对身体部位、男女之间的差异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的最佳时期。给孩子讲清男女性别的生理知识,讲清性别差异的意义,只要孩子澄清了关于性器官的模糊概念就能促进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教育的最佳期是在婴幼儿时期,尤其是在5岁之前。面对幼儿的提问,父母要坦然回答,不要随意搪塞、回避,否则会导致性困惑、性神秘等不合理认识。父母和教师应保持温和、亲切的态度,简明扼要,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说,并且尽量使用科学语言来回答,如子宫、阴茎等。重要的是营造可以让孩子直率提出疑问的氛围,把解答幼儿疑问的过程变成和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

(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

3~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有大量的时间在幼儿园,因此,除了家庭外,幼儿园也是培养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发展性别恒常性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实施促进幼儿性别化过程的教育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顺利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些国家在性别教育过程中的内容和做法,可供我国幼儿园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参考。

瑞典幼儿性别教育主要包括生理卫生知识: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结构和作用,学会**的清洁等。美国幼儿性别教育更多的将爱的教育融入性别教育中,强调生命的伟大,教导幼儿爱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器官的功能,告诉幼儿男女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日本的儿童青少年的性别教育目标是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基于尊重人性、男女平等的思想,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幼儿作为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个成员,能够正确判断性问题,处理性问题。台湾幼儿性别教育的目标是:①学习如何保护自己,以避免遭受坏人的伤害。②理解家庭的功能,包括物质及感情的提供。③不暴露身体(**)不表示身体的某些部位是可耻的,而是对个人隐私权的尊重。④认识不同植物及动物的家庭,理解生命繁衍的过程。⑤认识人的外形、构造,指出男生、女生的**的不同,教导其正确的名称和使用厕所的礼节。⑥男孩与女孩的性别认同与差异。

勒夫兰考易斯指出:“幼儿园应使幼儿更自信、更天然雕琢、更少约束、更多独立性、更加自我依赖、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加有兴趣。”幼儿性别教育应是一种全方位、浸入式的教育。可以在幼儿园放置有性器官的娃娃,从满足幼儿好奇心入手,引导幼儿的兴趣。有研究表明,幼儿对性生理的游戏行为主要是由于性好奇,幼儿进行性游戏,感官感觉刺激的本质原因与成人不同。在我国,对幼儿性(别)教育尚处在争论阶段,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提出的性疑问讳莫如深,对幼儿在性(别)发展上可能出现的一些行为(如幼儿的**行为)因为不理解而忽视或者采取错误的对待方式,这些都会影响幼儿性(别)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更新关于儿童性别发展的观念,理解幼儿性别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措施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自尊——儿童的自我评价

(一)什么是自尊

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不仅能越来越多地理解他们自己和建构更复杂的自我描述,而且他们也开始评价那些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的品质。自我的这种评价性方面叫“自尊”或“自我价值感”。心理学家库伯·史密斯认为,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是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高自尊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体验是积极的,他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并能区分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能够专注于活动和游戏,较少担心失败。相比之下,低自尊的儿童则常常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满意,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清楚认知,经常过高或者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害怕批评和失败,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在挑战性的任务面前表现出焦虑和退缩行为。儿童对他们自己以及能力的评价是自我最重要的方面,影响到儿童行为所有的其他方面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那么,自尊是怎样产生的?儿童什么时候第一次建立一种现实的自我价值感?儿童的自尊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了解这些对于引导儿童合理地评价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儿童自尊的发展

1。婴儿早期自我价值感的确立

心理学家鲍尔贝在探索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研究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提出,儿童早期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所形成的依恋关系的质量甚至可以决定儿童自我价值感的确立。依恋是儿童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建立的稳定的持久的情感联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建立了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敏感细致的照顾下,儿童发展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与非安全型依恋儿童相比,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够更早就开始更满意地评价自己。

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儿童自我价值感确立过程的心理机制,认为在这一特殊的时期里,父母养育行为中的敏感性是最重要的内容,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各种需求,并且随时提供无条件的满足。母亲会经常关心婴儿在做什么,当婴儿发出各种社会信号时,母亲会敏感地予以回应,并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儿的行为节奏,而不是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婴儿。尽管这个时候的婴儿各种需要都通过随叫随到的亲人很快就得到满足,但如前所述,婴儿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因此,婴儿被照顾着却对此全然不知。儿童感到自己就像全能的造物主,是他的愿望创造了一切,是他的愿望创造了事物。如果他饥饿,渴望**,**就会出现;是他令**出现,是他创造了**。如果他冷,开始感到不适,世界就会变暖;他控制着周围世界的温度,他创造了周围的万物。母亲毫无耽搁、一点不漏地“将世界带给”婴儿。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母亲创建了婴儿成长所需要的“抱持环境”,在这个物理心理空间中,幼儿得到保护而不知自己受到保护,正是母亲的应答敏感性给予了婴儿短暂的幻想时刻,让他以为是自身的愿望创造了他想要的物体。这种暂时“主观全能”的感觉发展了儿童对自己的最基本的无条件的信任感——“我行!”“我是被爱的!”“我是被接纳的!”“我是有价值的!”而这种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感正是儿童人格大厦建立的最牢固的地基。很多时候,当孩子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当孩子面对挑战没有勇气尝试时,父母会困惑孩子怎么就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信心十足,或许婴儿第一年被抚养的经验可以解释这种区别。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正如三翻六坐八爬周会走一样,儿童的身体动作在不同的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儿童出生的第一年要发展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就是对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基本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可以帮助儿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和周围世界,在面对挑战性的任务时乐于探索和尝试,不会因为暂时的失败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价值。

随着婴儿逐步长大,孩子的愿望不可能一直这样无条件地随时满足,这正是关键所在。慢慢地,孩子愿望的满足开始受到延迟甚至限制,这一变化对孩子的经验影响重大,有些痛苦但是颇具建设性。随着欲望与满足欲望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孩子会慢慢认识到,他的欲望本身并非无所不能,自己的需要和表达本身并不能带来满足,带来满足的是母亲的反应。这一逐渐清晰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儿童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依赖着别人,这成为儿童逐渐区分自己和别人以及周围世界的开始。如前所述,儿童的自我认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儿童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开始把自己和别人分离开来,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行为以及所有这些和别人(与主体自我相对的客观世界)的关系,而这一分离也正是儿童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探索周围世界的开始。就这样,在儿童主观全能的经验上慢慢增加了客观现实的经验。后者并没有取代前者,而是与前者并存或辩证地发展。母亲的敏感与抱持为婴儿提供的暂时的主观全能感,作为宝贵的馈赠和资源而保留下来,它就是儿童对自己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这种信任表现为儿童身体上的放松与舒适,情绪上的安全感。相反,缺乏这种信任感,儿童会表现出行为上的拘谨和退缩,以及弥散的紧张和焦虑感。当面对生活中不确定的人或挑战时,当儿童没有充分的把握成功时,这份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信任会帮助儿童有更多的尝试,并表现出更多探索的热情和创造行为。就这样,一方面,儿童最初的信任和价值感帮助儿童有更多的探索行为;另一方面,探索行为又使得儿童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在这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儿童发展起越来越多的能力,儿童学会了怎样积极地与人交往,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会了通过与别人商量和合作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些能力的发展给儿童最初那份幻想的主观全能感和价值感逐步增加着各种各样的事实依据,使得儿童的价值感越来越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

2。幼儿自尊的发展

生活经验的积累、活动范围的拓展、互动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朝着全面细致的方向不断发展。儿童开始评价他们在许多不同领域的能力,然后将这些印象整合进一个整体的自我评价中,这个整体评价是基于儿童在多个不同生活领域表现出来的优缺点之上的。心理学家苏珊·哈特提出了一个儿童期的自尊模型,儿童在五个领域中评价他们自己:学习能力、社会接纳、身体外貌、运动能力和行为举止。哈特认为,4~7岁的儿童表现出一种膨胀的自我,他们倾向于在所有方面都积极地评价自己,很多时候这反映了儿童希望发展自己或者想要被别人喜欢的愿望,而不意味着真的建立了一种坚定的自我价值感。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有家庭外的团体接触和合作游戏方面的强烈需求。为了建立更有事实依据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开始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主动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人可以在这些领域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教给他们探索和学习的方法,带领他们和同伴合作,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学习有礼貌的行为,参加适合儿童的各项体育活动等。儿童旺盛的精力被引导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兴趣上,这对儿童发展较高的自尊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自尊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儿童早期父母教养的敏感性明显地影响婴儿和学步儿童建构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模式。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需要和小朋友们友好地交往,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差异在日渐扩展的群体生活中会变得更加明显,他们有更多的信息和机会分辨他们在各个领域比同伴做得更好或者更坏,这种比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敏感,尤其目前越来越强调竞争的社会氛围中,和同伴的比较在儿童自尊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时,如果父母和教师能够给儿童提供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和评价标准,为他们的行为确立清晰的、可以达到的标准,耐心地交给他们达到这些标准的知识技能,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对于促进儿童自尊的积极发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如果成人过多采用冷淡的或者控制的教育方式,儿童无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便很难发展起他们的竞争力和自信,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将会变得脆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