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学前班一日活动分为五大块,即上午:晨间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下午: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或室内游戏。集体教学时,需要学习概念,进行记忆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或自由活动为辅,在需要学习技能的活动中,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之以集体活动或自由活动。
B。组织形式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以口授法、直观法为主。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述、讲解,或提供感性环境,让幼儿直接感受并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组织幼儿讨论,在小组活动和自由活动中,以游戏法和操作练习法为主,教师按幼儿个别差异有目的地编制不同难度的与教育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或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通过手、眼、耳的积极探索活动,对物体的色彩、形式、声音,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在做做玩玩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
④因地制宜,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影响幼儿的发展,为了利用农村环境中有用的因素教育幼儿,办出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A。给幼儿提供自然的空间和用具
除了大型体育用具以外,学前班的教玩具多是使用当地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制成,幼儿活动室由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幼儿美术作品、幼儿制作的树叶标本、种子标本、幼儿采集或捕捉的动植物、自行筹集的图书和自制玩具构成了知识窗、自然角、游戏角,一套可供全班使用的积竹(500件)由课题组教师设计,利用农村廉价的竹子做成,儿童爱不释手,百玩不厌。
上课用的教具也多半利用废旧物品和农村自然物,如数学活动用幼儿自己采集的贝壳、树叶、果核、石子、蚕豆、小木棍、野果、易拉罐、补品盒、瓶盖等进行分类、排序、数数、拼图,体育活动中玩踢毽子、滚铁环、跳房子、高脚跷、跳皮筋、丢沙包等游戏,使用的也是农村随处可寻的材料:鸡毛、沙泥、积竹的余料等。
B。组织有农村特色的活动。例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组织幼儿看春雨,看春天的动植物,看农民春耕,以及了解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然后大家谈对春天的印象,画春天的景象,唱有关春天的歌曲等,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仔细观察,感受音的各种结合、诗的韵律、绘画中的线条、颜色和形体,这种感性知识、感情和语言的互相影响,使幼儿增加了对春天美的体验,并且逐步体验自己与社会的人、与人们的劳动的关系,从而对春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又如,在体育活动中,带幼儿到稻草垛前,练习从上往下跳;组织幼儿爬山坡、摘野花、走田埂、跨小沟等,练习蹲、跑、跳等基本动作,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胆量。利用农村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一大特色,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材料或情境的提供者、活动的指导者、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C。提供符合幼儿个别特点的活动及材料。幼儿的学习速度、理解能力具有不同水平或层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提供不同层次的小组活动或个人活动。如数学分类活动,将内容与要求分为“按物体一个外形特征分类”“给物体进行二次分类”“按物体两个特征分类”三个层次,按幼儿个人水平分成三个小组活动,教师逐组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幼儿按照不同的速度向高一层次靠拢。在语言训练中,教师注意提供不同的材料,给每个幼儿以锻炼机会,如将图片内容和情节分为简单、较简单、复杂等几个部分,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分别看图说一句话、一段话或有头有尾地叙述。
2。研究过程与方法
(1)选点试作与修订教学计划(1991。8~1992。8)。
为检验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探索合理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我们在长沙县黄兴镇中心小学(村办)学前班进行了一年的试点。主要任务是修订农村一年制学前班课程的总体计划,确定各子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编写教材。
(2)定点实验(1992。9~1993。7)。
根据实验点所在地区的经济、卫生、教育状况应居全省中等水平的原则,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临澧县文家乡中心小学学前班作为这次农村一年制学前班课程实验点。
临澧县文家乡中心小学一年制学前班,教师只有1名,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5~6岁学前幼儿37人,其中男孩17名,女孩20人(实验结束时,一名儿童因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学)。这些儿童心理发展正常,基本适应学前班的学习生活。
对比班为临澧县佘市镇中心小学附设学前班,同样只有一名教师,5~6岁幼儿40人,其中男孩23人,女孩17人。幼儿身心条件及师资与实验班基本相同。
对比班仍按原有课程模式教学,即按国家教委颁布的原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采用省编统一教材,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分科教学,每天5节课,很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实验班实施课题组设计的课程方案。
为保证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我们每周都派出实验组成员下到实验班蹲点指导,并对实验班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但是这种指导和培训只是在教师已有水平上的一种指点,并不倾向于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现有水平。我们指导的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
(3)评估的方法(评估工具略)。
实验前后我们使用了以下量表和工具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①《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使用该量表主要测查幼儿整体发展水平,测查内容包括知识、词汇、算术、概括、领悟、言语、迷津、视觉分析、图画填空、几何图形、操作等部分。
②《农村学前班儿童口语发展情况调查方案》。
此表由课题组成员自制。使用的主要材料是图片,测查内容含语音、听话、交谈、看图讲述等部分。
③《幼儿数学发展水平测试表》。
此表由课题组成员自制。运用的材料有实物、图片若干,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几何形体教具若干套,测查内容包括按物取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量的比较,分类,排序,目测和守恒,加减运算,看图编题,空间方位等11个项目。
④《幼儿卫生、行为习惯检查细则》。
A。由课题组成员制作表格,如《幼儿卫生习惯观测表》《幼儿行为观测表》。
B。方法。
a。观察法。实验前后三天内分别连续观察三次,第一天晨间活动,第二天中午,第三天下午自由活动,每次半小时,将观察结果记入表格。
b。检查。实验前后三天内分别连续检查幼儿卫生情况三次,第一天早上,第二天中午,第三天下午放学时,将检查结果填入表格。
c。内容包括幼儿的仪表、饮食、身体、服装的卫生、文明行为群体性、责任感及其他性格等。
3。实验的结果
实验前后通过随机抽样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幼儿的知识、智力操作能力和语言、数学水平分别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1)幼儿的知识、智力和操作能力。
表1实验前实验班和对比班幼儿的智商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表2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的智商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表3实验后实验班和对比班幼儿的智商平均值的差异性检验
根据表1、表2、表3呈现的结果发现:①实验开始时,两班幼儿智商的平均值差异不大(P0。05)。②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的智商平均值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