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 四实验中的操作定义与指标的确定(第1页)

四实验中的操作定义与指标的确定(第1页)

四、实验中的操作定义与指标的确定

(一)科研中的两类定义

科研基于两类定义: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两者是相互对应的。

概念性定义即文义性定义或抽象定义。它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的共同本质的概括。作用在于揭示变量即所研究问题的内涵,并将它与其他变量区别开来。例如,我们要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或是研究有关同情心、社会性、不依赖行为等,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理论探讨,并从文义上作出明确说明、界定。需要运用逻辑的方法,用概念、同义语说明定义,揭示其内涵或本质特征。

操作性定义是用可以感知、度量的事物或行为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作出具体的规定与说明。例如,可以用智力测验——IQ分数代表儿童智力水平;用各科成绩的平均数代表学生的学习成绩;用出勤率、迟到与早退次数与时数,以及上课听讲和作业完成情况,参加班级活动或学校活动等具体的可感知的现象代表学生的学习态度。

从操作定义的特征我们可以较好地认识这两类定义的不同。操作定义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定义的内容具体化。操作定义是用具体的事物、现象和方法来说明概念或变量,而不是采用概念或同义语来界定之。

第二,以经验的方法下定义。操作定义并不是像抽象定义那样通过逻辑的方法,而是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以直接感知、度量的方法,对变量加以说明。

第三,操作定义着重变量的外延或过程。操作性定义的着重点不在于揭示变量的内涵与本质,而在于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即表现形式或对变量的操作过程。

两类定义的关系:概念性定义决定变量的本质内容,研究首先需要对问题作理论探讨,明确问题的性质、特征或内涵,这是设计好操作定义的重要基础。然而,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不能解决实际研究中变量的具体操作与测定的问题,因而研究者必须将其操作化,即使所研究的问题具体化。可以说,操作定义是概念性定义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即将概念——文字语义性定义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观测的程序或指标。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操作定义是在理论概念水平到实验观测水平之间建立联系的一座桥梁。“一个操作定义,就是一系列的具体规定(instrus),描述了研究者必须进行的操作,以便证明一个概念所代表的实际状况的存在及其程度。”例如,研究者可以把“智力”概念操作定义为一系列操作活动,通过进行智力测验,从而揭示其存在。

操作定义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由于操作定义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现象与方法来规定和说明研究变量,这就使得所研究的问题或变量成为可以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二是有助于假设的检验。假设的检验是指判断它对变量间关系的预测是否正确、能否得到成立。为此,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变量加以测量。给变量下恰当的操作定义,是测量的前提。如果研究者不能对变量给予明确的操作定义,就不可能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育心理研究标准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与可重复验证性。教育研究对象很复杂,如果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或研究变量、指标的理解不同,就有可能产生许多误差,影响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明确规定操作定义,不同研究者对同一问题或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就可以依据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结果是准确可靠的,有了统一的标准与方法,也便于重复验证研究结果。

(二)操作定义的确定

教育科研特别是教育实验研究通常需要对研究对象或变量确定或建构操作定义。这是将实验变量操作化的必要步骤。研究者要将有关的实验变量从抽象化、概念化的形式转换为操作化的形式,使实验变量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成为具体的实验条件,并能够被观察到,同时能用一定的方法将被试所感受到的实验变量的影响明显地测量出来。简言之,就是对变量的操作与检验下定义,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实验中的操作定义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确定自变量的呈现这是关于实验因子的安排、呈现与变化的程序或方法;

二是因变量的度量这是对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应变量的观测与度量。一般地,因变量的度量比起自变量的确定更困难、更复杂。因为因变量的观测度量是检验假设的关键。

(三)教育实验指标的选择确定

研究者要检验研究假设,了解实验效果,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处理,就必须确定因变量的观测指标。由上所述,确定了操作定义,进而也就有了对因变量亦即实验效果的观测指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