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教育科学参考答案1—4 > 附录Ⅱ 科研方案与报告(第6页)

附录Ⅱ 科研方案与报告(第6页)

6岁儿童友好关系认识统计表

第二步:如果实验不止一个年龄组就要列出各年龄组的汇总统计表,表头应与年龄组的统计表一致,只是横栏上儿童个人姓名改为年龄组。这个汇总表集中了所有的统计数据,可用到实验报告中去,也可不用,这要按需要而定。

第三步:按照实验报告中所要说明和讨论的问题,再从汇总表中取出数据,列出某个问题的表或图用到报告或论文中去。例如:

表1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对友好关系的认识

表2不同呈示方式对6岁独生、非独生儿童友好关系认识广度的影响

表36岁独生、非独生儿童友好关系认识与行为比较

9。撰写实验报告

科研工作最终要写出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或论文。我们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6岁幼儿友好关系实验的结果。报告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提出、内容及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其中以结果和讨论最为主要。下面举例说明。

(1)结果部分实例。

根据前面表1、表2及图1,我们在结果中对友好关系认识的广度作了如下分析:①我们以儿童对具体提问作出正确回答题数的多少区分为五级水平,表1表明,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友好关系认识广度无明显差异(P>0。5),对主试提出的6个具体问题,能完全正确判明的(V级),独生儿童与非独生儿童均为24人,判明基本正确的(Ⅳ级),独生儿童6名,非独生儿童5名,其他等级无差别或相差不超过1人。②图1显示,6岁儿童友好关系认识广度的发展,在第Ⅳ级和第V级水平之间出现了直线上升的激增趋势,这一趋势在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之间接近完全一致。③表2表明,不同的提问方式对6岁儿童友好关系认识起着不同的作用。口头笼统提问和看图片后提问这两种方式对认识广度所起的作用很接近,经显著性考验无明显差异(P>0。5)。但这两者与具体提问的效果差异显著,它们与具体提问差异均为P<0。005,而各种提问方式中的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

根据上述表3我们在结果中对友好关系认识与行为比较作了如下分析:表3表明6岁儿童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友好关系的认识与行为总倾向是一致的,经显著性考验无明显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认识与行为比较均为P>0。1。

(2)讨论部分实例。

我们实验报告中的讨论部分共讨论了7个问题,这7个问题均以实验结果或实验过程中所得材料为依据而提出的。

第一,本实验所得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在友好关系的道德认识(广度与深度)、行为以及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的结果说明,就总体而论,即将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进行总体的数量比较,而不是单方面的对独生子女进行调查,那么6岁儿童的道德认识与行为,独生子女并不逊色于非独生子女,甚至在个别方面还略优于非独生子女(如友好行为表现的水平方面),自然难以得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结论。它启示我们,在相同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条件下,独生子女的品德和其他同年龄儿童一样,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具有同等的发展和可能性。

第二,从个体上看,确有个别或少数独生子女不良行为表现突出,如表4教师评价一栏,属于最低水平的独生子女有4人,占30名独生儿童的13。3%,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非独生儿童的那一方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在创设情景游戏中,抢先独占玩具的就有3人,占30名非独生儿童的10%。个别非独生子女在多次游戏中均表现出了不友好的行为,如挑剔玩具、任性、骂人等。这些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往往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有的是“处于独生子女地位”的非独生儿童,他们也同样受到家长、兄长的娇惯。因此,幼儿品德培养对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是同等重要的。

第三,关键在于教育。(略)

第四,友好关系的认识与行为相互关系上的无显著差异表明,我国6岁儿童(独生与非独生)基本上具有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幼儿在正确教育下形成的初步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统一。正确的认识对自身的道德行为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因此,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特别在幼儿晚期,应同时加强道德认识及行为的训练,二者不可偏废,使儿童的道德行为及习惯,在他们所理解的道德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日臻巩固。

但道德认识要转变为道德行为,使之成为基础和支柱的作用需要有个过程。在实验中,我们看到少数儿童存在行为表现落后于认识的现象。这种脱节的现象,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它与儿童早期道德情感体验、道德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个性品质特征、意志力的发展,有较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创设情景游戏中,对待新玩具能否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按正确的认识行动,这对意志力是个严峻的考验。根据实验材料,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①很想玩,但始终控制住自己不抢先,几次均先让别的小朋友玩。②等轮到自己时才玩。③想先玩,但未能先占有玩具时,则围着拿玩具的小朋友转,待有机会就捷足先登。④急不可待,先玩为快。这种种可视为不同的认识水平和意志品质制约着道德行为的不同表现。

第五,对幼儿的道德认识应如何要求。一般认为“道德认识所指的是对具体的行动准则以及执行它们的意义的认识”。即知道应该怎样行动(广度)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深度)。广度涉及数量,深度涉及质量。幼儿道德认识应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我们认为,幼儿道德认识的广度应以对具体行为的是非判断作为标准,不应以概括性的提问所得结果为标准。首先因为不同的道德概念的概括程度各异。其次由于儿童思维的具体性特征,就是学前晚期的儿童也难于对某一概括程度较高的道德概念认识到完善的程度。实验中,我们企图以三种呈现方式考查儿童对友好关系广度的理解,实验的结果是口头笼统提问与图片提示的效果均明显低于具体提问(详见表2)。这说明6岁儿童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友好行为,而对概括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友好地玩)却难于完整地掌握。6岁儿童尚且如此,较小的幼儿就更不待言了。因此,我们认为考查幼儿的道德认识应以对具体行为的判断为标准,而不应以对某一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为标准。前者能更充分地反映儿童对具体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后者更多地说明幼儿思维的概括程度。

在道德认识方面,国外一些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证明,形象(图片)的呈示比言语的呈示效果更好,即使对象为7岁儿童也不例外。一般说来,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认为,形象(图片)对扩展认识的广度的作用是否显著,与使用形象的目的和具体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本实验中也采用形象的方式,其目的是探索通过图片的观察对扩展6岁儿童认识友好关系广度(即友好关系包括哪些要求)的效果。方法是在儿童对口头笼统提问:“怎么做才叫和小朋友友好地玩?”作出回答后,同时出现6张图片。让儿童观察1~2分钟后,让他逐张阐述图片的内容,并作出判断。随后再重复上述口头笼统提问的问题,记录下儿童在观察图片后对友好关系包括什么内容,认识上有哪些变化。应强调的是这次重复提问,主试者并不暗示儿童要联系图片内容作回答。因此在这样的目的及方法下,前述统计数字表明形象与口头笼统提问效果无差异。这可以说明,6岁儿童缺乏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形象的表象归纳到概念中的能力,概括的水平尚有限,所以在提高6岁儿童有关道德概念的认识的教育时,成人应有意识地指明或引导儿童利用形象所提供的材料,概括到有关道德概念中去,从而才能提高幼儿道德认识的水平。

此外,具体提问的问题本身包括内容及情景,如问:“打人骂人对不对?为什么?”“有一件新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为什么?”这无须儿童概括,可直接作出判断,所以较前两种方式容易,其差异显著。

在道德行为上,不同活动方式对儿童行为表现也有影响,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少数儿童在创设情景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要差于自由游戏时间的行为表现。在自由游戏中无发生不友好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创设情景的游戏时可能发生抢占新玩具的不良行为。因为自由游戏时儿童分散,各择所好,产生矛盾的概率少,而创设情景游戏中,出现了新颖的、有趣的玩具,众目睽睽,这时,个人想玩的愿望(需求)与可能(只有一种新玩具)之间矛盾激化了,在缺乏巩固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儿童身上,就可能出现不友好的行为表现。这提示我们,对幼儿行为巩固性的了解不能只看一般常态情况下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从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中测定。同时,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在出现和可能出现新的条件和环境时,要加强道德行为的培养,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如班上出现新玩具时,要向幼儿说明应该如何友好地行动。

第七,道德情感是幼儿道德品质的基本成分之一。它在幼儿的道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只研究6岁儿童的道德认识与行为,故未专门论及道德情感的问题。

资料来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儿教育研究室编,《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第44~65页。

两种文化中幼儿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

数据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