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自考 > 第一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02(第3页)

第一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重要思想02(第3页)

(1)英国的案例。

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一直对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普鲁士的教育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调研和委托咨询,对德国教育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全面研究。德国的经验和教训一直为英国的决策者所重视,对英格兰教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部和教育官员们还以学习借鉴为目的,对外国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涉及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和韩国等诸多国家。

(2)日本的案例。

19世纪末期的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曾派出一支规模为107人的考察团,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罗斯、丹麦、瑞典、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这107人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一半规模的官僚队伍,考察的内容包括能够移植来为本国教育发展所用的教育经验及其他领域的经验。

(3)美国的案例。

美国政府对外国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里列举三份影响深远的报告。第一份是1961年出台的“苏联教育研究”。当时苏联刚刚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非常担心技术上落后于苏联,所以美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苏联,包括苏联的教育。1961年研究报告的题目非常醒目——“伊万知道什么约翰尼不知道的?”(WhatIvanknowsthatJoh?)。第二份重要报告是出台于1987年的“日本教育研究”。美国教育部投资的这项研究旨在探索美国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发展本国教育。第三份重要报告是出台于1999年的“德国教育研究”。这份报告内容详尽、研究深入,指出了美国向德国学习和借鉴的多种途径。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大卫·菲利普斯指出:“教育借鉴过程,通常是一种外来教育政策或实践被一个国家所改变和调整,继而实施和吸纳的复杂过程。这是一种‘内化’和‘本土化’的过程。”[57]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反思,菲利普斯进一步提出教育借鉴理论研究者下一步主要研究的两个问题和任务:第一,进一步详细研究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背景下,“借鉴来的”政策是如何类似或区别于原有的、“观察到的”政策,即实践1和实践2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二,继续考察在政策借鉴过程中,个体行动者、机构和网络分别发挥的作用,以及学术和大众媒体的报道是如何影响跨国教育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传播。[58]

总之,大卫·菲利普斯认为教育借鉴的四步模型有助于比较教育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教育借鉴这个复杂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所产生的复杂而重要的跨国影响。但同时,他也提出这个模型需要用不同国家的实践来检验,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这个理论框架。

[1]WalterBrewer。VictorasparativeEdubiaUeachersCollegePress,1971:51。

[2]马健生:《比较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33页。

[3]WalterBrewer。VictorasparativeEdubiaUeachersCollegePress,1971:50。

[4]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44页。

[5]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45页。

[6]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45~46页。

[7]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46页。

[8]WalterBrewer。VictorasparativeEdubiaUeachersCollegePress,1971:95。

[9]HiggiionsfromMichaelSadler,Liverpool:Dejall&Meyorre,1980:13。

[10]SadlerME。HowFarWeLearnAnythingofPracticalValuefromtheStudynSystemsofEduparativeReview,1964(2):307~314。转引自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64页。

[11]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62~63页。

[12]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63页。

[13]SadlerME。HowFarWeLearnAnythingofPracticalValuefromtheStudynSystemsofEduparativeReview,1964(2):307~314。转引自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64页。

[14]SadlerME。TheUinSedaryEduanyandElsewhereinBoardofEdu,SpecialReportsoios,1902(9):162。

[15]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69页。

[16]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70页。

[17]KaionalYearbook1939,NewYork:IionalIeachersbiaUy,1939:436。

[18]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72~74页。

[19]KandelIL。parativeEdu,GreenwoodPressPublishers,1933:19。

[20]Kaionalism,TheYearBookofEdu,London:Evans,1957。

[21]KandelIL。parativeEdu,GreenwoodPressPublishers,1933:8。

[22]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76~77页。

[23]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78页。

[24][澳]菲利浦·E。琼斯:《比较教育:目的与方法》,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第52~53页。

[25]KaionalYearbook1928,NewYork:IionalIeachersbiaUy,1928:10。

[26]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8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