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自考 > 第一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方法(第2页)

第一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方法(第2页)

总体比较是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三)两者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下面以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所著的《世界部分国家学前教育报告》为例进行简要说明。《世界部分国家学前教育报告》是对美、英、日、印四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它首先进行了区域研究中的局部研究,即从学前教育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现状、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这几个方面,探究了美、英、日、印四国学前教育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进入了问题研究中的专题研究阶段,即分别从学前教育性质、地位与功能模式、办学模式与机构类型的模式、管理模式、经费投入模式和师资建设模式这几个维度对四国学前教育体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在形成较系统的比较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今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可见,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三、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范畴。所以,教育科学研究中所普遍使用的方法,例如,抽样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追因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列表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9]都适用于比较教育研究。在运用上述方法时,比较教育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进行:一是如何搜集资料,二是如何比较分析。[10]为了更全面、清晰地介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下面选择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介。

(一)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问卷调查法这两种方法。

1。参观访问

这是一种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方法,需要研究者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收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经费、时间、精力等条件的限制;二是资料与真实情况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参观对象都是由被参观者来安排的,所选择的内容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有学者提倡采用人类学的现场观察法,即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成员,深入其境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然而,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情况,参观访问和现场研究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方法。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11]

问卷调查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国际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收集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等国际组织经常采用问卷方式来搜集各国教育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建议或意见。

(二)文献法

目前,较之于调查法,文献法在比较教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事实上,通过查阅文献得来的资料,例如,教育法令、教育规划、教育统计、教学大纲、教科书、会议记录、报告以及教育家所撰写的教育理论书籍等,都被视为第一手资料,这明显区别于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此外,通过查阅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书籍而获得的第二手资料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比较法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普遍性规律的方法。按照不同角度,比较可以分为两类: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叉比较。这是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研究事物,借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或某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12]

此外,在运用比较法时,要应当注意事物的可比性,严格掌握统一的标准,包括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量度的统一等。[13]

(四)分析法

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所比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分析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形式逻辑分析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辩证逻辑分析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进行分析。

[1]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稿》,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1页。

[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2~13页。

[4]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3~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44页。

[6]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4~15页。

[7]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5~16页。

[8]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8页。

[9]参见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9页。

[1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第167页。

[1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21~22页。

[1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2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