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撷英
《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1],一致而百虑[2]。”
注释
[1]天下:天下人,一切人。归:结局,归宿。殊:异,不同。
[2]一致:目的一致。百虑:多种打算。
《国语·郑语》[1]:“夫和实生物[2],同则不继[3]。以他平他谓之和[4],故能丰长而物归之[5]。若以同裨同[6],尽乃弃矣[7]。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8],以成百物。”
注释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实则成书于战国。选文记载郑桓公与太史伯商量郑国东迁之事。
[2]夫:句首发语词。和:原意为声音相应,引申为谐和,调和。实:副词,其实,实际。
[3]继:增益。
[4]他:两个“他”均指不同事物。平:使平衡协调。
[5]丰长:丰富发展。物归之:万物归于和谐统一。
[6]裨:益,增加。
[7]尽:竭尽,达到极点。弃:废弃。
[8]土与金木水火: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五行互为生克,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来比附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汉儒将之与封建伦理、社会法则相结合,衍生出“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德”(温、良、恭、俭、让)。董仲舒进而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后被方术者利用,成为古代算命术的理论依据。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2]。’”
注释
[1]君子:有道德的人。和:恰到好处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众和谐。同:同流合污,盲从附和。
[2]小人:无德之人。
《论语·子罕》:“子绝四[1]——毋意[2],毋必[3],毋固[4],毋我[5]。”
注释
[1]绝:断绝。
[2]毋:同“无”,表示禁止。意:凭空揣测。
[3]必:绝对肯定。
[4]固:拘泥固执。
[5]我:唯我独是。
《荀子·解蔽》:“虚一而静[1],谓之大清明[2]。万物莫形而不见[3],莫见而不论[4],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5],参稽治乱而通其度[6],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7],制割大理[8],而宇宙里矣[9]。”
注释
[1]虚:虚心。一:专心一致。
[2]大清明:指认识上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