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新编国学读本课程总结 > 经典撷英(第2页)

经典撷英(第2页)

[5]曾元:曾参的长子。

[6]《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其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认定暴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肯定人性本善,提出所谓“良知”“良能”说,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尽心知性知天,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历史事实。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公都子曰[1]:“匡章[2],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3],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4],以为父母戮[5],四不孝也;好勇斗很[6],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孟子·离娄下》)

注释

[1]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2]匡章:又称匡子、章子,战国时期齐国将领,曾率军击败燕国、楚国,并于公元前298年率齐、魏等国联军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3]支:通“肢”。

[4]从:通“纵”,放纵。

[5]戮:羞辱。

[6]很:通“狠”,凶狠。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1]。上顺下笃[2],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3],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4],言以类使[5],则儒道毕矣[6],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7],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8];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9],不从命则修饰[10],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11];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12],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13],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14],非仁人莫能行。(《荀子·子道》[15])

注释

[1]行:德行。

[2]上顺下笃:对上顺从于君父,对下则笃爱于卑幼。

[3]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如果君父的意愿和命令与道义相违背,就服从道义,而不是顺从君父。

[4]志以礼安:心意、思想依礼而动,违礼则心志不安。

[5]言以类使:言语据义类而发,即言语本于义理和礼法。

[6]毕:尽备,齐备。

[7]亲:指父母亲。

[8]衷:通“忠”。

[9]禽兽:谓使父母陷于不齿于人的境地。

[10]修饰:指品德修养。谓使父母不失为有品德修养之士。

[11]不子:谓没有行儿子之所当行。

[12]端悫(què):端正诚笃。

[13]雕萃:衰败憔悴。

[14]则:即使。见恶(wù):被憎恶。

[15]《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著作,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叶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他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宿命论。《荀子》全书共十二卷三十二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其言行的文字,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荀子》书中各篇大都通篇议论,论说严密,结构完整,标志着论说散文的成熟。荀子学识广博,论证中多引儒家经典文句,行文又汲取战国纵横家之长处,故行文句式整齐,辞采宏富,注重修辞的运用,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颇具韵律美和形象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1],教之所由生也[2]。……身体发肤[3],受之父母[4],不敢毁伤[5],孝之始也[6]。立身行道[7],扬名于后世[8],以显父母[9],孝之终也[10]。夫孝,始于事亲[11],中于事君[12],终于立身[13]……”(《孝经·开宗明义章》[14])

注释

[1]本:根本。

[2]教之所由生:教,指教化,古代统治者用以引导和感化民众,以维持社会秩序及其统治的方法。全句意为,由于孝可以使人们相互亲爱,所以说,教化是从孝道中间产生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