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园长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 第三节 园长了解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动态能力的提升(第2页)

第三节 园长了解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动态能力的提升(第2页)

创设物质文化。一所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自然人文环境是园长和教师审美水平和价值观的展现,要让人一走进幼儿园就能体验到浓郁的文化特色,如每面墙上都张贴着教师、孩子、家长鲜活的笑脸,每棵树上都挂着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精心设计制作的树牌,每个游戏区都充满着孩子们快乐活动的身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园长带领礼仪宝宝们在大门口与小朋友们握手言欢的热烈场面,这样的环境会使人感到温馨愉悦。

完善制度文化。园长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岗位职责,让他们在职责的范围内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制度制定的前提,就是要让教师理解其背后的价值取向,比如不准迟到,“早上不能让孩子等我们,一定是我们早早地来到幼儿园等候孩子们”,这才是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敬业精神。

丰富精神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幼儿园文化,可以给每位教师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能够深入人的内心,浸入人的肺腑,甚至会影响人一辈子的思想、意念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幼儿园就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教育风气、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规范的行为模式,幼儿园本身潜在的教育力量就能得到激发,从而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性原则

园长只有坚持开放、多元的教育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开放是教育思想的开放与教育形式的开放,多元则是指培养人才的规格、特长、智能的多元。幼儿园要改变“标准件式”的计划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的多元教育模式转变。开放与多元的现代办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实施策略

园长要想提升了解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动态的能力需要坚持以下策略。

(一)具有广博的知识

园长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学科前沿知识和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二)具有真挚的教育情感和目标追求

创新型园长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活跃的研究思想为依托,敢于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创新的**,有独到的见解,不但致力于渊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相关领域知识结构的重构,还将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幼儿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园长不仅要能创造性地获取新的信息,还要能够创造性地加工、输出新的信息,创造新的教学技法,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体现在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上。

(四)具有开放性的人格和包容理解的良好心境

园长要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幼儿思维,点拨其思想火花,激发其创造灵感,能够发掘和实施丰富多样的开放性课堂教育,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素质的形成。

三、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园长要有深厚的功力,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20]

幼儿园工作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活动,园长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协调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各种资源和支持,这就要求园长懂教学,善管理,能攻关。园长只有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熟悉各方面的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的放矢地与师幼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指导各种科研工作,带头营造开拓创新的氛围。

案例学习故事带来的选择和改变

2013年8月,我们有幸聆听了新西兰温迪教授关于“新西兰幼教纲要和儿童学习故事”的报告。听完报告以后,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启发,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长期以来,困扰在我们心头的“怎样才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怎样达成教师内动力式专业发展”“怎样才能使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富有实效”等一系列问题似乎在这一刻有了答案。

我们认为,只有在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才可能发生真正的学习故事。学习故事这种评价模式的引入使幼儿自主游戏、自主学习有了机会并成为可能;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表现性评价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高度一致,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转变家长的观念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带着听讲座后尚未散去的**,我们开始了在自己的幼儿园记录幼儿学习故事的尝试与探索。

一、选择的初衷

在选择尝试与探索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密联系园所发展的实际境遇。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建于1987年,是一所全日制市立幼儿园,现有小、中、大6个教学班。幼儿园的优势是园所规模小、易管理,保教工作规范成体系,人员配备齐全,教养人员保教经验足、有爱心、有耐心、对幼儿生活护理和教育细致周到,区域声誉好,家长满意度高。

尽管早在2001年,幼儿园就晋升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但由于园所占地面积仅为1518平方米,课程模式拓展受空间限制较大。同时,教师队伍中,中年以上的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只有3名且工作时间都已超过5年。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一方面,中年教师的生活负担和压力逐渐增大,干工作有心无力;另一方面,中年教师参与区域培训、教研机会越来越少,评职评优难度大,发展受制约。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教师具有较为保守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

同时,三义里第一幼儿园的教师在工作中一向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不仅爱护幼儿,也深得幼儿的喜爱,是一支师德观念强、令管理者和家长放心的教师团队。只是,我们发现,如果认为师爱简单地等同于母爱,爱幼儿就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那么这样的爱背后的理念就是幼儿是被动接受的,教师应该主动给予。教师总要教了幼儿如何做幼儿才会做,教了幼儿如何说幼儿才会说,那么幼儿在哪里?谁是主体?幼儿心中的小宇宙如何爆发?

空间小的问题属于硬件问题,虽不易改变,却可巧妙利用,人为可控成分大,比较好解决;但人员问题是软件问题,不可控成分大,制约园所的长远发展。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未形成培养阶梯,是我园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对此,我们的思考是既然不能马上、彻底改变,不如先理解和顺应,再通过学习故事这一新鲜理念和做法,全面建构教师发展新路径,激励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寻找发展点。

新西兰学习故事的核心要求是改变我们过去的儿童观、教育观,即“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暑期听了新西兰专家的讲座后,认识到只有在先进、正确的观念指导下的师德行为才能称得上是称职的教育、真正的爱。幼儿学习故事的发生和发展,需要教师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可以在这个真正的环境里自主地探索和游戏,从而发生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故事。引入外来活水,树立先进师德理念,指导教师落实理论学习,改变教育行为,正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选择学习故事的初衷。

二、改变的历程

开学前,我们确定了进行学习故事研究的实验班——中一班,在两教一保的基础上又配备了一名助教。同时,我们为每名幼儿建立了幼儿成长档案,并改变原来要求教师每周撰写教育笔记、观察记录的规定,调整为只需要写学习故事。

但学习故事真的只是写写幼儿的故事那么简单吗?在设计、探索、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等待着我们,考验着我们,时刻提醒我们:“学习故事这一外来物绝不是那么容易能在我们国家、我们的教育环境中落地生根的。如果我们仍然抱着孩子是没有力量的、需要精心呵护的儿童观和以教师以前以集体活动为主的课程组织方式,那么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继续改变。”

改变一:调整一日作息,真正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如果问:“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什么?”“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是什么?”大多数幼儿教师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游戏!”如果再问:“幼儿自由游戏经常发生在什么环节?”教师又会说:“区域游戏。”

的确,在幼儿园,幼儿每天都会在区域游戏的环节自己选择区角,自己选择材料、内容,投入且认真地“玩”着游戏。但是,当研究人员和班级教师开始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故事时,却惊讶地发现幼儿和教师紧密配合的一日作息时间反而窒息了幼儿真正的游戏。早餐、区域游戏、喝水、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午餐……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安排犹如一个连环扣,一环套一环,常常是幼儿刚刚对一件事感兴趣或是刚刚进入状态时,时间就到了,教师和幼儿不得不像机器人一样严格遵循既定“程序”的安排。教师哪有时间观察幼儿游戏呢?

为此,管理者和实验班教师一起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就是我们一致认为幼儿园原有的作息时间将幼儿持续的、自发的、投入的游戏切割成了一个个碎块,幼儿真正的游戏很难在这样的时间安排下出现。因此,必须调整一日生活作息时间,从根本上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为了真正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打通上午的作息时间安排,将集体教学改到下午分组进行。这样,在上午的时间段,幼儿从8点20分吃完早餐到10点半开始户外活动前,都可以一直进行区域游戏,再开始户外游戏活动。整个上午,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打通了,教师频繁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学习。生活活动的时间减少了,教师和幼儿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因为下午的集体教学活动改成了分组形式,每组幼儿的人数少了,教师组织起来也方便多了。

结果,我们发现,虽然下午分组集体教学的调整效果很好,但上午区域游戏的效果依旧没有多大。幼儿虽然有时间玩游戏了,但是几乎没有幼儿换区游戏,幼儿基本上都是坐在自己区域的小椅子上度过自由游戏时间。我们注意到,有些幼儿二三十分钟就玩完了手头的操作玩具或游戏,比如完成拼图、做完手工或者画好了画等,但他们并不离开自己最初选择的区角,而是仍旧坐在小椅子上无聊地等待,或是将活动区弄得一片混乱。幼儿的眼神好像在告诉我们:“老师,怎么还不收玩具呢?”

改变二:取消固定模式,真正赋予幼儿游戏自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