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我谂(shěn)知”二句:意谓这几天我已经深深知道了相思滋味的苦痛难堪,原来这离别比相思更苦十倍。谂,知道。
20。弃掷:本指抛弃,此指撇下莺莺而远离。
21。妻荣夫贵:本指妻子可以依靠丈夫的爵位而尊贵,这里反其义用之,意谓说你与崔相国家做女婿,本已因妻而贵,大可不必再去求取功名了。这里有埋怨之意。
22。眼底空留意:意谓母亲在座,有所避忌,不得与张生同桌共食以诉衷曲,只能以眉眼传情表达心意。
23。玉醅(pēi):美酒。白泠泠:清凉,此指美酒薄而无味。
24。怕不待要:难道不想、何尝不想之意。
25。蜗角虚名:蜗角极细极微,喻微小之浮名。
26。蝇头微利:比喻因小利而忘危难。
27。辆:动词,驾好,套好。
28。登科录:登载录取进士姓名的名册。
29。春雷第一声:进士试于春正、二月举行,故称中第消息为春雷第一声。
30。“青霄”二句:此为当时成语,青霄路即置身青云之路。
31。口占(zhàn)一绝:随口吟出一首绝句诗。不打草稿,随口成文叫口占。
32。赓(gēng):续作。剖:表白。知音者:指莺莺。长叹人:张生自指。
33。趁程途节饮食:意谓路途中要节制饮食。趁,赶;趁程途,赶路。
34。顺时自保揣身体:估量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应季节变化,自己保重。
35。“泪添”二句:上句以水喻愁之多,下句以山喻愁之重。三峰华岳,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毛女峰、松桧峰。
36。据鞍:跨鞍。
37。文齐福不齐:意谓有文才而缺少福分,不能考中。
38。异乡花草:指异乡女子。栖迟:流连,逗留。
39。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时与后,都为语气词,相当于“呵”或“啊”。
40。“泪随”二句:互文见义,谓睹秋云、见流水都引起对莺莺的思念而生愁泪落。
【欣赏指南】
一、作家作品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已难确考,主要创作活动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为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他是一个失意文人,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与演员、歌伎往来密切,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剧本内容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风韵优美,曲词清丽。著有杂剧十四种,流传至今的仅《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另有《芙蓉亭》《贩茶船》各存一折曲文,分别保存在《雍熙乐府》卷四和卷七中。《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
二、《西厢记》的创作
《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写书生张珙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将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这部古典戏剧杰作。它打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以五本二十一折的宏伟篇幅打造了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珙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西厢记》对元杂剧和后代戏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欣赏要点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这折戏写张生迫于老夫人之命上京应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惜别。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这折戏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它以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话别为序,展现了一卷情景交融的暮秋别离图,主要通过19支曲子,集中刻画了莺莺送别时深细而复杂的心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细腻、纯真而又充满内心矛盾的少女形象。莺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严重束缚和压制。这折戏景物描写与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微妙的心理。曲词雅俗相济,自然而华美,修辞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实甫深厚的语言功力。
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秀丽又通俗生动。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在她看来,爱情是最可贵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并再三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莺莺珍视爱情而鄙视功名的思想。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