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欣赏唯美清纯论坛的评论与收藏 >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成熟(第2页)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成熟(第2页)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文人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程度,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体的优长,将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等功能发挥到极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他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词风,“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对雄奇阔大意境的创造上,他写长剑是“倚天万里”,写长桥是“千仗晴虹”,就连红红白白的花朵,也会使他联想到孙武训练的吴宫女兵——“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念奴娇·赋白牡丹》)这些生动的夸张和联想笔酣墨饱,气势如虹,境界扩大,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底蕴;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手法的应用,善于托古喻今,利用前人典故或现成诗句、诗意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浑然天成,可见笔力之雄健、老到。比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中运用了现成的杜甫诗句和《三国志·吴志》注引之句。另外如“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风雨东篱依旧,陡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贺新郎》)一方面,活化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入词;另一方面,借陶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性格表现自己与之相近的精神风貌,皆浑然天成,形成了辛词“以文为诗”的风格,是对苏轼的学习和发展,并以此奠定了豪放词的创作基调和特征。

集宋婉约词之大成的是周邦彦,他的作品标志着宋词艺术的深化和成熟。周邦彦基本承袭了柳永词的余风,仍表现男女恋情和羁愁行役等传统内容,但由于他妙解音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使词艺趋于精美化方面功不可没。读他的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章法结构的变化、表现技巧的多样、音律语言的谐畅精工方面的不懈追求。南宋的格律派、风雅派词人,无不在艺术上受到他的熏染。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宋后期,有一些词人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姜夔的词作以纪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意境清空,格调骚雅,音律严整,在艺术上冠绝一时。史达祖、高观国等人是他的羽翼。在词风偏于疏宕的南宋,吴文英词却倾向于密丽的风格,可谓一枝独秀。由宋入元的重要词家尚有张炎、周密、王沂孙等,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他们哀怨衰飒的词作成了宋词的尾声余韵。

宋诗总的成就不如唐诗,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也别具特色,自成一家。概而言之,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晚唐李商隐,多讲究声律辞藻,注意华丽典雅,缺少社会内容,号西昆体。王禹偁起而与之抗衡,作品面对现实,走平易流畅一途。继之而起的梅尧臣、苏舜钦,虽然诗风不同,或委婉闲淡,或粗犷豪迈,都针对西昆体流弊而有所革新,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到了欧阳修,宋诗的自身特点,即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两位诗人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更进一步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由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故能避免许多诗人所犯的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的弊病,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黄庭坚首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其诗宗尚杜甫,自立门户,大都瘦硬生新,成为江西诗派的宗主。属于江西诗派的诗人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陆游、杨万里和范成大,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最终却分别自成一家。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诗共9300余首,其中多数篇章表现了他处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积极主张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关山月》一诗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忧心如焚的爱国情怀。

杨万里和范成大在当时诗坛上声誉也很高。他们都有一些反映现实的篇章,并且擅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在创立独特的诗歌风格上都各自作出了努力。南宋后期还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浩气磅礴,为这个时期的诗坛增添了最后一抹光彩。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元代迎来了通俗文学大发展的时期。诗歌方面元代的作家和作品都不少,成就高于散文与词,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百年间动**、复杂的社会状况,反映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而且不少作品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社会现实不满,仍然是广大知识分子阶层抒写思想感情、人生追求、审美情趣的主要文学样式。特别是在表现重大人生思考、深刻的精神活动等方面,诗歌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取代的地位。但与同时期蓬勃发展的叙事性文学相比,诗歌的成就被遮盖了不少。

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种新诗体,它既可以抒情,也可以叙事,一般把它作为叙述体。散曲是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关系密切、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子,又叫“叶儿”;套数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它与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有着更多、更直接的联系,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也是无所不包,突破了传统的韵文的题材范围,也突破了当时诗词偏重于表现文人身边琐事及酬唱赠答的狭隘圈子。散曲的内容十分广泛,讥时、叹世、隐逸、闺怨,无不涉及,而最多的是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到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疾苦。另外也有一些写景咏物的清丽生动的作品。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元散曲的成就都比同时代的诗词为高。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以关汉卿和马致远为代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质朴自然,诙谐泼辣;《天净沙·秋思》通俗平易,情景交融,都是散曲中的精彩之作。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和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而趋于雅正典丽,与词很难区别。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保持了散曲的主要特征,在元曲中不可多得。

明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严厉的控制,也严重地影响到文学创作。市民阶级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特别繁荣,而正统诗文则相形见绌了很多。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在明代诗坛上统治了几十年之久,这些诗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空洞浮泛之作。之后先后兴起的“前七子”“后七子”和反对他们的“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偏重散文创作。

清代诗歌是比较繁荣的。在清代有诗集流传者,至少在五千家之上,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唐宋。在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之际,与当时讲究经世致用思潮相呼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励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歌的主旋律。清初诗歌从总体上说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言志、美刺精神,反映了传统的诗歌审美特征。同时,清代诗人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时常能够独出心裁,力求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在风格流派上也能够不拘一格,各有千秋。如以追求空灵秀润为美境的王士祯的“神韵说”,以主张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而时见机趣的袁枚的“性灵说”,以及既讲求诗法诗格等形式之美,又重视内容上合乎温柔敦厚诗教的沈德潜的“格调说”,要求外表空灵、内容质实的“肌理说”。这些主张对当时的诗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近代文学史上最先表露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文学形式就是诗歌,在创作方面龚自珍、黄遵宪及南社诸诗人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龚自珍(1792—1841年),浙江任和(今杭州)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但由于不习惯官场的腐朽和黑暗,“一生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后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腐朽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文学家、诗人。龚自珍的诗歌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诗坛的沉寂局面,他的诗不重山水、景物的描摹,而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抒发感慨,纵横议论——“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他的诗具有复杂的思想内容,充斥着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比较完美的统一。从风格看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就如他自述的那样:“庄(周)屈(原)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李)白始。”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佼佼者屈原、庄子和李白对他的影响。他的奇妙的想象、奔放豪迈的精神以及瑰丽的文辞都显现了这种直接的继承关系,而个性形象地呈现更是使人读罢能消胸中块垒——“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诗的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形式上以七言绝句最为擅长。代表作《已亥杂诗》(350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日常生活、旅途见闻乃至思想情感均娓娓道来,历历可见,成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自叙诗,通脱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人。他出身于由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曾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和驻英国使馆参赞等职,先后在国外生活了近二十年。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他受到大量的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影响,最终树立了“守渐进主义,以立宪为归宿”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隐居乡里,以诗人身份终老。黄遵宪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他系统地具体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严重危机和主要矛盾,因此其作有“史诗”之称。他知识广博,当时所谓新学和新世界的见闻,以及传统的历史文化,无不用来作诗。他的作品多鸿篇巨制,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宏深的感觉。在手法上他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和内容翻出新意,使严整的韵律和散文的笔法谐和,使“流俗语”、新名词与旧格调谐和,创造了“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辛亥革命时期,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人的作品都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秋瑾是当时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激昂慷慨,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较之宋词,清词在发展中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境界更为开阔。从明清易代、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直至满清王朝被撼动以至被推翻,一切重大事件无不在清代词人笔下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表现。尤其是嘉道以降,外侮频仍,鸦片战争的烽火和八国联军的刀枪,都深深震撼了词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的词作流出了饱含着血泪的前所未有的悲怆,彻底破除了“诗庄词媚”之类的旧说,从而使词成为一种在描写对象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抒情诗体。其次,清代著名的词家,如朱彝尊、张惠言、周济、谭献、王国维等,多为学人,他们以治经之法治词,冲击以至打破了“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更于诗人之词、词人之词外,增入学人之词一派,从而拓宽了词的疆域。再次,清代词派纷呈,迥异前代。自明末陈子龙创立云间词派,流风所及,主宰顺治一朝。康熙年间,阳羡、浙西二派高标并举,陈维崧、朱彝尊领袖词坛,使得“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八九”,而浙西派影响尤大。沿及嘉庆道光年间,张惠言兄弟创立常州词派,经过周济、谭献为之揄扬,每变愈上,不仅在清代中后期占统治地位,即近现代词坛,亦每见其流风余韵。另外,不属某派而独抒性灵、自出机杼之词人,也为数众多,比如与陈维崧、朱彝尊三足而立的纳兰容若。流派纷呈,是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清词的成就于此可见一斑。同时,创作的兴盛引起了理论的繁荣。清代的词论发展到了宋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较著名者如浙派的淳雅清空说,常州派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说,下及陈廷焯的沉郁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具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理论既是创作成果的总结,又推动着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互相促进,清词才**迭起。因此,清代词人之众、作品之多,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仅顺治、康熙两朝词人,已达2100余人,词作5万余首。

清代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在当代影响最广。

纳兰性德(1655-1685年),纳喇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纳兰性德是性情中人,落拓无羁的性格、天生超逸脱俗的禀赋,加上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又逢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皆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和谐状态,却流连向往。因而他的词作往往直抒胸臆,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将自己的词作结集为《侧帽》后更名为《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婉清丽,颇近南唐李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