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欣赏第三版 > 第三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第3页)

第三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第3页)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轼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处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押韵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就押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押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又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苍”“郎”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欣赏指南】

《徐文长传》鲜明地体现了袁宏道的艺术特色与创作追求,显现出一种“文中有我”的特点,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

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不能不令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辄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文章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入手,紧紧把握住徐渭心中的不平之气,极言其本色当行、自由狂放的心灵抒发,“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这种风格正是徐渭身后数年袁宏道及其公安派文人的追求目标,呈现出与当时文人不同的风格,真正做到了“从自己胸臆流出”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袁宏道对徐渭的极力推崇,其实是在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为自己的文学主张树立一个出色的范本,徐渭之声名鹊起,是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张扬过程。

正是在文学追求上的共鸣,使袁宏道有可能更直接地把握徐渭的文学风格,理解徐渭的艺术追求,让徐渭在世人的漠然中峭然独立。“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身处前后七子复古文学潮流中的袁宏道必然对徐渭的不幸感同身受。这种感受使袁氏对徐渭评价几成定论,“摹其品,衡其诗,俱千秋定案”。(明·陆云龙《翠娱阁袁宏道文选》)

《徐文长传》文笔疏**写意、形神兼备,读来又骨意森然、铿锵有力。这种骨力是徐渭人格力量的外化,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内外交融的艺术魅力。正如清代林云铭所评价“悲壮淋漓,文如其人,且令天下后世负才不遇者读之,一齐下泪”。

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体现了公安派文人在文学上的个性追求,袁氏与徐渭心灵上的共鸣使文章渗透了作者深切的个人体验,情感丰富、笔意深重。其实,袁宏道与徐渭一样,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自由本色的歌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为文写作的榜样。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欣赏指南】

姚鼐以雪中登山的独特经历,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泰山奇景,非同凡响的登山体验。

这次游历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姚鼐选择的登山时令。他摒弃了温和暖煦的春日,天朗气清的秋时,而特意挑选在十二月的严寒中亲近一个冰雪中的泰山。这个大胆而特别的决定注定了这将是一次独特而不俗的经历,也似乎注定了他将成就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

从京师到泰安,路途遥远,在朔风大雪中行进,何等艰辛!而姚鼐以“乘”“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表现他驾驭风雪,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迈,向往之急切溢于言表。待到登临泰山之时,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重点写一个“登”字。在这一路行进中,除了引导我们一起攀登外,作者几乎没有刻意展现旅程的艰险。面对“七千有余”的石阶,面对四十五里之长的山路,面对那些像门槛一样挡在山路中的崖壁,真是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登何其艰险!作者顶着风雪,在漫长而冰滑的山道中踽踽行进,身体所忍受的寒冷、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他却能将登山之苦作乐趣,品味“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哲理。

登山固然艰险重重,然而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当然,作者此行登泰山的目的,并非进行科学考察,乃是为着观赏日出,欣赏壮观的自然美。除夕日“五鼓”时分,作者与友人端坐于日观亭上。气候环境是“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击”突出风的强劲有力。在高达1536米的日观峰顶,身处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所要忍受的那份肉体与心理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而作者却岿然不动,静待日出,充分展现了他急切想见奇景的心情和不俗的豪情逸兴。接着观日出,日将出之时,“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那些覆盖白雪的山峰微露于云海之中,星星点点,像几十颗白色的骰子似的。这是雪后初霁的泰山晨曦,是日出的前奏曲。日正出之时,先是“极天云一线异色”“成五彩”,天的尽处呈现一线奇异的色彩,白茫茫的云雾瞬间幻作五彩斑斓的云霞。作者敏锐地观察着日出前的点点细微的变化。待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之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下有一片灿烂的红光托着。这红光汹涌着,摇动着,充满着无穷的生命的活力。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原来那红日从波涛汹涌的东海升起,一幅壮丽的海上红日图跃然纸上。这气势磅礴的奇观,在作者笔下跳跃着,变化着。我们极分明地感到,此时的姚鼐内心多么激动,多么感奋!

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让人不禁为作者回观的这一幅绚丽多姿、奇异特别的立体风光图所感动。文章末尾“雪与人膝齐”“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再现泰山之上静谧、冷寂、萧索的景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至此,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于旅程始终,营造出一种高洁明净的境界。在这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中,映衬出作者内心不同凡响的崇高襟怀和磊落情怀。

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几乎未着一字。然而却使我们极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坚毅执着,体味到他的豪情雅兴,洞悉了他深藏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说是那次雪中登泰山的游历成就了这篇美文,也可以说是这篇美文丰富了雪中的泰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