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五代诗词欣赏
(一)唐诗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⑦,明朝散发弄扁舟⑧。
注释:
①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从汴州梁园(在今河南开封)到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本篇作于逗留宣州期间。谢朓楼:一名北楼,又称谢公楼。南齐谢朓为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题名一作《陪侍御叔云登楼歌》。
②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畅饮。
③“蓬莱”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学者又称之为“老氏藏书室,道家蓬莱山”。唐人则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④“中间”句意思说:自己的诗歌也像谢朓(小谢)一样清新秀逸。中间: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南齐时代。小谢:即谢朓,南朝齐梁间著名诗人。世称南朝宋谢灵运为大谢,而称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逸。
⑤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高远的兴致。壮思:豪壮的情思。
⑥览:同“揽”,摘取。
⑦不称意:不如意。
⑧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的意思。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扁舟:小舟。
【欣赏指南】
本诗名为“饯别”,却重在咏怀。对饯别情景,诗人仅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带过,而以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中不无逃避现实的因素,确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这首抒情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变化急遽。起首即波澜突起,以两个排偶长句一气鼓**,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三、四两句却陡作折转,写即席所见的清秋景色及由此而激发的逸兴豪情。五、六、七、八四句顺势而下,描绘主客双方的才气兴致,情思激越。末四句突然又一落千丈,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逸兴壮思折回现实人生的牢骚困顿,直抒胸中的苦闷与激愤。整首诗的情感活动起止无端,断续无迹,大起大落,变化剧烈,生动体现出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本诗体裁属七古,语言奔放自然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开头两个长句多用虚字,且句读近似散文,却仍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实开韩愈“以文为诗”的先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欣赏指南】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严格地遵循格律要求,且通体对仗。
题目含登高抒怀之意。
首联表现特定环境: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写登高时触目所见与所感,放眼望去,深秋的萧索感扑面而来,寒风凄厉,猿猴哀鸣,渚清沙白。
颔联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写出秋天无可阻挡的气势,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抒情基调。落叶无边,已是秋意无情,而“萧萧下”,则令人有不寒而栗之感,长江滚滚既是实景,也是暗衬落木萧萧的无以阻挡。“无边”和“不尽”写出秋意的广阔和无限。这一联对仗工整,有很强的动态感。写景中笼罩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