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学前教育史的主要内容 >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第1页)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第1页)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

新西兰地处太平洋西南部,是毗邻澳大利亚的岛国。原为毛利人定居地,1907年成为英联邦自治领。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并成为英联邦成员。新西兰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2004年,新西兰人口为4。06亿,五分之四为欧洲后裔,七分之一为毛利人,十五分之一为亚洲人,太平洋岛屿居民占十六分之一。

新西兰政府重视原著民毛利人的传统。早在1840年,英国殖民者就与毛利人首领签订协议,承诺保护毛利人的土地、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直到今日,它还深刻影响了新西兰的教育立法和学前教育的发展。

新西兰的教育系统在平均成绩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在高成就和低成就学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目前新西兰的主要教育目标在于建立发展新西兰人适应21世纪的技能的教育系统;提升教育成就。建立高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也影响到了学前教育。

此外,教育中多样性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多样性包括多个方面: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背景、母语、性别和特殊需要(包括天才儿童和残疾儿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多样性和社会融合关系紧密。新西兰教育部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来促进社会融合和满足不同族群的需要。学前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新西兰学前教育现状

1。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新西兰政府的目标是让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新西兰教育系统组成部分,是非义务教育,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主要由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和私人开办。政府负责办法执照、提供支持和资助、调整结构,同时负责制定教师资格证书、员工比例、健康和安全、课程的条件和标准。教育评价办公室负责审议注册和拿到执照的学前教育机构并定期发布相关报告。

20世纪80年代之前,幼儿保育和教育是分开的,保育中心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不一样。196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中心条例》(ChildterRegulations),对保育中心的物质环境做了规定,但没有提到保育员的资格和培训。1972年,儿童保育由社会福利部管理。1986年开始,学前教育由社会福利部门划归教育部单独管理,实现了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整合。

1988年的《5岁之前》法令中强**育部必须为所有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资助。该法令颁布后,政府在1989年的预算中,开始对所有保育机构进行经济资助。拨款标准是服务的小时数和儿童人数,2岁以下儿童的拨款多一些。1988年开始,保育中心和幼儿园的培训都开始在第三学级教育机构中开展。1990年,教育部开始负责管理和提供资助给毛利人语言所,并与毛利人事务部合作制定有关的法令。

新西兰政府对教育的改革和大量投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1989年,教育改革进行过程中,大约90%的4岁儿童,61%的3岁儿童,40%的5岁以下的儿童都进入了学前教育机构。1989年,保育中心的入学率为36%,幼儿园为29%,游戏中心为11%。

学前教育机构的入学率一直在增长。据新西兰教育部统计,1990—1999年,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9。9%,1990年有32644名儿童入学,1999年达到76630名儿童。进入毛利人语言所和太平洋岛屿语言所的儿童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2。学前教育机构

新西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主要指有执照的或无执照但得到教育部部长认可机构,招收从出生到入学的儿童。各机构在招收儿童的年龄上没有差异,但对两岁以下儿童服务的机构得到的政府资助更多,对师生比要求更高。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机构多种多样,主要有6种。

(1)儿童保育中心(Child-ters)。儿童保育中心主要为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两方面的服务。它是提供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全日制的或时间灵活掌握的服务的幼教机构。它的所有者和管理模式多样。其中有私营的商业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有社团创办的,有些附设于某些协会的(如蒙台梭利协会)的,也有的附属某个公司或企业的。

(2)幼儿园(FreeKien)。幼儿园是新西兰最古老的学前教育机构,最早的幼儿园出现在1889年。幼儿园招收3~4岁儿童,是由社会团体创办的免费教育机构。受政府资助,由地方委员会、地方协会协助管理。幼儿教师为教育学院毕业生。

幼儿园以自由活动为主。儿童在幼儿园自己选择一种活动,教师支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断地与儿童互动,根据空间、物品、时间和人数为儿童创设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在社会性、智力、体格和情绪情感领域的发展。

(3)游戏中心(Play-ters)。游戏中心运动始发于1940年,是当时的一些单身母亲在照顾孩子方面寻求支持而导致的一场家长联合运动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政府的资助,旨在使0~6岁儿童能够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同时训练家长的养育能力。教师和管理者是参与该机构的儿童的家长。游戏中心主要由地方协会负责管理。

(4)家庭日托(FamilyDayCare)。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目前主要由BarnardosNewZealand(新西兰家庭日托的主要资助者)资助。举办家庭日托的家庭必须符合一定的安全、卫生标准,保教人员受过一些培训。

(5)语言所(TeKohangaReo)。由毛利人于1982年创立,旨在使毛利人的后代一出生就能受到毛利人语言的熏陶和毛利人文化的洗礼。语言所规模很小,主要招收毛利儿童,使用毛利语教学。教育者和管理者都是儿童的家长或长辈,由毛利人长老组成的国家级团体管理。2000年,毛利儿童的入学率为4%。语言所在结构和管理上依各地区的不同需要而不同,各语言所在大小、场所、师生比和开放时间上均有差异。

(6)函授学校(denceSchool)。这是专为偏远地区的儿童以及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儿童或遇到特殊情况而不能离家外出受教的儿童服务的。由各州的函授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函授学校的教师都是些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适时地向家长推荐、提供儿童图书和图片、儿童录像带及磁带、游戏材料与玩具等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向儿童家长传授知识,发展他们的教育技能。1993年开始,新西兰政府对函授学校进行了全额补助。

此外,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有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PreschoolClasses)和太平洋岛屿语言所(PacifidLas)等形式。

3。学前教育的课程

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整合影响到了课程制度的制定。1996年,新西兰总理大臣颁布了面向出生到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各类学前教育机构都要实施国家课程。1998年国家课程开始在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实施。

该课程总体的培养目标是:使幼儿成长为有能力和自信的学习者;成长为思想、身体、精神都健康的公民;成长为建立了牢固的归宿感和获得了为社会做出贡献所需要的知识的人。

新西兰国家课程总的原则是:授权、全面发展、家庭和社区、关系。授权即课程要使幼儿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权力。全面发展即课程要反映幼儿全面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即家庭和社区应成为扩展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即幼儿通过与人物、地点、事情相互作用来学习。在上述四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发展的5大目标:归属感(belonging)、健康(well-beiion)、交往(uni)、贡献(tribution)。

该课程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下列内容:交往技能、数学能力、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与竞争技能、身体技能、工作与学习的技能。基本知识包括语言、数学、科学、技术、艺术、身心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4。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新西兰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工作主要由6所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共同承担。学生学习年限为3年,并接受教育部的资助,毕业后要义务服务3年。学生就业要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资格,不仅要由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有免费幼儿园协会的证书。学前教育师资的在职培养任务则由儿童发展协会承担。

新西兰教育评价办公室负责帮助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实现自我评价和审议,对学前教育和学校的质量做出报告。为提升教师地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西兰在2002年年初成立了教师委员会(theTeacil)。该委员会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组织,为学前教育教师和学校教师设置专业标准,颁发教师资格证书。所有教师必须到该委员会注册。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初,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为学前教育提供支持和资助的政府部门主要有教育部、健康部、社会发展部(前身为社会福利部)、教育评价办公室和儿童发展机构(EarlyChildhoodDevelopmentUnit)。各政府部门因为负责的项目不同,如有的负责学前教育机构服务,有的负责健康和父母教育计划,有的负责特殊儿童服务,所以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合作较少。各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也存在问题。

2。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不够公平公正

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资助的政府部门主要是教育部和政府相关部门。教育部对所有持有执照的和特许经营的学前机构根据儿童数和服务时间进行补助,对两岁以下儿童的经费倾斜更多。在这种资助模式下,所有学前教育机构地位平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为低收入家庭支付场所费(称为儿童补助金)。补助资金的多少参考家长的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残疾状况。在过去的10年中,儿童补助金仅资助那些使用儿童保育机构的家庭。虽然资金有限,但使教育和保育分离,违背了法令中所有学前教育服务机构都是平等的规定。从法令的公平公正角度来看,不管家长选择何种类型的机构,政府都应该提供一定的补助金。

3。学前教育机构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