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陈振濂书法欣赏 > 二篆刻艺术风格流派鉴赏(第1页)

二篆刻艺术风格流派鉴赏(第1页)

二、篆刻艺术风格流派鉴赏

(一)先秦古玺鉴赏

1。古玺的特征

对古玺印的起源尽管还有争议,但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有玺印出现的说法还是公认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着与“玺”有关的文字。这些足以证明早在春秋中期,印章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中。但是,西周至春秋这数百年的时间中至今尚无可靠的玺印实物或其它可靠的资料发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逐渐形成了适合于玺印印面的文字体系;

(2)阴文玺大量出现,显然与其简便实用有关;

(3)印面形式变化极为丰富,充分地展现了当时崇尚个性与形式的审美取向;

(4)由于文字的演变、分化及诸侯割据等,使玺印文字与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色彩。

2。古玺文字

古玺的文字奇诡难识、变化万方,风貌绚丽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接受与借鉴。而这一切的得来,首先取决于先秦工匠的自由创造精神与工艺水准的游刃有余;其次是没有后来的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玺印制度;再次则是古玺所用文字的巨大可塑性。古玺文字通常有着多边的外廓,可以方便地对它从不同方向,作不同幅度的变形、摆动、伸缩与扭曲而不出现丝毫的牵强做作。总之,古玺是千姿百态的,它的浑厚,源自于玺文布置的饱满与线条力度;它的空灵,来自于文字及彼此间空白的有机的融和;它的自然,来自于不求等齐的结字变化与随机的排列组合;它的奇崛,则来自于印面那种在极险绝处求得整体与动态的平衡;另外,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叠加,又为它凭添了一种神秘而高古的色彩。

3。古玺欣赏

战国古玺就其用途与内容而言可分为官玺、私玺、古印陶、古烙马印、古肖形印五大类,在保有古玺共有的自由随意、古朴天然的特点的同时,有别具特色。

图13-2

战国官玺,以其独特的政治意义与权力意义,决定了其在形制与规格上较其他形式的印章有严格的规范。战国官玺一般为2。5厘米至3厘米见方,以凿制为主,多加边栏或加有竖界格,其宽窄和印文笔画差不多。另有一种尺寸较小的铸制的朱文玺。古玺印的质地多是铜质的,也有银和玉石的,印钮多鼻钮。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司工”“司禄”等,大都是官职的名称。

较同时期的其他印章而言,官玺更趋精美、典雅、疏放、雄强,但在章法上则追求空灵奇异,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图13-2),常利用文字的大小、宽窄和笔画的长短,巧做错落穿插,打破平整匀满的呆板格局,字的个体形态自然,一般不强做填满或有意留空的安排

战国私玺,一般比官玺尺寸略小,约1至2厘米见方,这类玺印有朱文和白文两种。朱文多作宽边细文,质地多数用铜,间有用银的,均出自铸造,印文与印钮制作得十分精美。白文玺印铸造、凿刻均有,也多加边栏,少数有田字格形式的。私玺由于不像官印那样用于官方场合,故无定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除常见的方形、圆形、长方形,还有腰子形、凸形、凹形、心形、盾形、三角形、菱形及其他不规则的形状。

图13-3

战国私玺(图13-3)在字体选用、字形结构上,均比官玺更加灵活多样,章法布白上参差错落、疏密对应、俯仰欹斜,更具艺术意味。即便是一些小玺,文字布白仍然那么舒展自如,颇得天工造化之美。

战国私玺中的白文同官玺一样,线条厚重实在,平稳中多变化,典雅中寓奇巧。朱文则坚挺有力,整洁流畅,灵动之气充满印面。由于铸制的整体效果,使纤细的印文气势贯通,浑然有致。字形虽奇诡多姿,但总体以自然平实为本,字中的挪让、省略、欹斜、错落,如乱石铺路,最终均能服从整体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表现出战国私玺的多彩多姿和自发的艺术审美情趣。

古印陶(图13-4),指钤压在陶器上的印章。在《礼记·曰令篇》中有所谓“物勒工名”,其中主要指在烧制日用陶器之前,趁着黏土柔软时捺盖在上面的印章,包括制造的地名、场所、官署、工匠的姓名字、吉语祷词等内容,个别还有制造年份。

图13-4

陶印根据其制作功用可分为诏版铭文与民间印陶两种,其差异大略与官玺、私玺相近,诏版铭文,体势瑞庄紧密,篆法严谨,笔画挺拔方折、灵劲浑朴,形态俯仰欹测、大小参差,章法端密得宜。而民间印陶,书体随势而生,布白豪放活泼,用笔直率,天性流露,非刻意追求可得,艺术价值颇高。

图13-5

古烙马印玺印是我国古代官方用于烙马的专用玺印,属于官印的一类。这种形制很大的朱文印为铁质,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乃为烙火方便之作。烙马玺印特征鲜明,风格独具,在我国印章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烙马印遗世较少,其中战国时期遗留的最著名的为“日庚都萃车马”(图13-5)印,其形状巨大,而印面布局舒展开阔,跌宕多姿,挪让变化极富审美价值,常为后世篆刻家所借鉴。

古肖形印,亦称形肖印、生肖印、象形印或图案印、画印、封蜡印、封泥印。这些有别于文字印的玺印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描绘当时人们狩猎、搏兽、战骑、饲禽、牛耕等情景以及鼓瑟弹琴、歌舞伎乐、车马出行、乘龙跨虎等生动场面。但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鹊、鹭、鸡、鱼、龟等动物,少数如驼鸟、犀牛等罕见的外来珍禽异兽也时有所见。古肖形印大致上起源春秋时期而盛行于战国和两汉,有待人们考证的是肖形印很少见于秦玺,到汉末已趋衰落,六朝时期几乎绝迹。肖形印的用途,主要是用作封识木竹制的牍函,或作避邪、祥瑞、敬神之物,也有佩戴赏玩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肖形印(图13-6)以人物禽兽为主,手法凝练含蓄,深沉雄强,形象与铜器、漆器等花纹中的同类物形相似。图形均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简洁却活灵活现,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鸟兽之图形印,都有些神秘诡异的情调,大概是集各种禽兽之特点于一身的原因。其线条朴劲,形态粗犷,貌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神采毕现。

图13-6

(二)秦汉印鉴赏

秦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其传世印章亦不多见,但就篆刻艺术的发展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之后汉印风格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秦印上的篆文书体颇为接近秦权量诏版铭文、《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上的体势风格,有的甚至近似于《睡虎地秦简》上的字形,为篆体与隶体的混合形,是一种古隶体势。

图13-7法左丘尉

白文秦印均沿用古玺格式,以文字配以栏界,“口”形、“日”形、“田”形均有。秦印文字较多自然书写的意味,即其印文的安置,一般并不为适应印面外形而着意摆布字形,所以,栏界与文字相辅相成。文字本身形态虽已成方形,但不似汉印文字那么完满,故而富有轻松、自然的韵味。印面的整体效果是与栏界合作实现的。正因为秦印印文形态较多自然轻松的韵味,再加上栏界的辅助作用,形成了秦印雅逸爽畅的格调。如:法丘左尉印(图13-7),这方秦代铜印采用的是上下横读的布局,“法”字用的是异体字,笔画较多,采用了对角疏密呼应的方法,并用田字界格分开。秦代官印有三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印的大小比较一致;二是阴文凿印占大多数;三是官印有界格,一般官吏用田字形界格,低级官吏则是用日字形界格,也就是“半通印”。这方印完全符合秦印的这些特点。印文用的也是小篆的篆法,只是把字变方,适应印面的要求。

汉印是古代印章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达到的最成熟的阶段(西晋时汉印走向衰落,而九叠印的出现更是让汉印的基本风貌连同汉印的制作的技法和程式被人淡忘了六七百年之久)。汉印的布局以平整、饱满、庄重为基调,是宋、元、明、清历代印人心摹手追的典范。可以说,后世篆刻艺术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印的篆法和章法也因此成为篆刻艺术最基本的技法。汉印凝重端庄,形制严谨朴茂,可分官印、私印两大类。官印以白文居多,有铸有凿,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多急就章的凿印,其中尤以凿制的“将军”“司马”两种官印艺术成就最高。分期上讲,两汉官印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西汉初期官印,以模仿秦官印为主。第二期为西汉中期武帝官印,已基本构成汉印的总体格局。第三期是新莽时期的官印,印用五字。第四期是东汉,印文用缪篆,标志着汉印的成熟。这四个分期是以汉代官印来论述的,代表了汉印的总体特征,具有普遍的意义。汉代私印中的姓名印则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如“黄贤私印”(图13-8),浑厚粗壮,转折处方圆相兼,结体茂密。印中“贤”“私”二字由于笔画多,因此所占空间较大。“贤”字中的“又”有一个像“7”的笔画,在这个笔画下留有一块三角形的空白,下边的“贝”字下边的两竖被简化为两个十分不明显的点,好似“目”,并且中间两横由于有残破而相连,显得古趣盎然。“印”字的上半部由弧线和斜线组成,在左右都留有一小块空间,整个印面显得疏密有致。

图13-8

汉印凿印(图13-9),就是在铜面上直接雕凿。这种制法,笔画有粗有细,间隔有疏有密,字形也有倾斜的,自有独特韵味。汉印中的汉玉印是不可多得的奇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