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书法欣赏高清图片 >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第3页)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第3页)

图7-21《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

此帖结体多有取横势者,点画丰富,时方时圆,线条厚重,线边廓变化十分微妙,如“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将字与字之间的倾侧、俯仰、勾连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体章法断中有连,时行时草,沉雄跳宕、劲健流纵。

《孔侍中帖》,行草,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3行,25字。纵24。8厘米。释文为: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孔侍中帖》章法平稳中见生动。笔画体态丰腴雍容,有“中和”之美,属“多力丰筋”一脉。其结体欹侧多变,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而有力,使这一笔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55]其布白虚实相间,疏密匀停,静中有动,但动势不大;动中有静,但静而不僵,舒缓自若,清新隽逸。其行气灵动自若,或规矩若楷,或纵肆如草,虽夹杂一起,却和谐一体,绝无生硬之感。

《忧悬帖》,行草,硬黄纸,双钩廓填墨迹。3行,17字。纵24。8厘米。其内容为: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极为相似,其章法也是平稳中见生动,节奏明显,却和谐统一。开始的“忧悬”两字虽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赋予此帖一种无声的流动感。

4。《十七帖》

图7-22《十七帖》

《十七帖》(图7-22)是一部汇帖,因卷首所收《郗司马帖》开首三字为“十七日”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为刻本,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证》一文,今人祁小春有《王羲之〈十七帖〉汇考》一书均可参考。

《十七帖》风格中和典雅,不激不厉,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露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刚柔相济,字势遒劲流畅。

其点画照应,颇有意趣,平衡端正,左右相谐,偏正组合,以侧取势,映带有节,婀娜多姿,虚实开阖,缩放合度,雄伟挺拔。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义。与连绵大草的牵连引带不同,此刻帖的章法安排大部分情况是字字独立,但又笔势相承、气脉贯通。偶有数字相连的写法,更使其字势呼应,浑为整体。更为可贵的是,《十七帖》字字精妙、字字珠玑,其结体之完美,字形之优雅,只能以尽善尽美评价它。所以,王羲之不仅在行书上创造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在小草书上也达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极致,从而使《十七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法书。

(五)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又称阿敬、王令、大令。王羲之第七子。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卒于孝帝太元十三年,享年45岁。献之性格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工书,兼精诸体,尤以行草著名。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从小就显露出超人的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生活在一种非常自由的艺术环境里。唐代孙过庭《书谱》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56]王献之与谢安的交往比较多,他与王献之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57]

自称书法水平超过父亲而被当作趣事记入史册,不难看出王献之的自信和魏晋风度在他身上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与父亲不同的追求,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令人刮目相看,并最终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王献之同样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王”,与其父并称“二王”。张怀瓘《书断》云:“(王献之)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芝),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私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俊俏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察其所有,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58]

王献之兼善诸体。楷、行、草书均能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神骏超然,逸气盖世。传世作品以行草书较多,其正、行、草书帖札,散见于宋人所刻丛帖中。存世墨迹有《廿九日帖》《鸭头丸帖》《中秋帖》等,小楷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

1。《洛神赋十三行》

图7-23《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

2。《鸭头丸帖》

图7-24《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图7-24),行草,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共15字,2行。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短札。其内容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帖在北宋刻入《淳化阁帖》第十卷之后,才渐为后人所知。

《鸭头丸帖》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灵动多变,笔势连贯流畅,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其运笔非常熟练,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而且运用自如,呈现出寓柔为刚的力感。整幅字仅15字,却有疏有密,空白灵活,显得萧散疏朗。因作者书写速度较快,又是写于绢上,笔墨在绢上留下飞白,使墨色由润而枯,由枯而润,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的自然变化。姜夔《续书谱·用墨》尝言:“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60]王献之此帖可谓得之。

其整体风格,既雄秀惊人,又飘逸洒脱,却得天然妙趣。最明显的特征是将行与草有机结合,糅成一体,但又不似其父即中即侧之法,而以张芝中锋之法作行草,因而气势畅达,神情外耀,与王羲之拉开了距离,别开新面,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合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行草书精品。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3。《中秋帖》

图7-25《中秋帖》

《中秋帖》(图7-25),行草书,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

其内容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乾隆皇帝将之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后由清宫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金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