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书法欣赏高清图片 > 六隶书作品的欣赏(第4页)

六隶书作品的欣赏(第4页)

伊秉绶(1754—1816),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员外郎,清嘉庆四年(1799)任惠州知府,嘉庆十年(1805)任扬州太守。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乡人与担任过扬州太守的欧阳永叔、苏东坡相媲美。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能绘画,工各体书,楷书得颜真卿之精髓,行书在颜体基础上兼取碑版,自出机杼,颇得己心而风格明显。当然,伊秉绶书法成就最高的还是隶书,在清代碑学复兴大潮中他的隶书处于最高峰的位置,其成就甚至可以和汉隶一争高低。伊秉绶的隶书当然得益于汉碑,但他善于兼收并蓄,出人意料地将颜体楷书的精华融汇到隶书书写之中,形成了用笔沉着劲健,点画浑厚饱满,结字宽博充盈,气势雄浑博大的独特风格,达到了无古无今,匠心独具,空前绝后的高超境界。具体而言,伊秉绶隶书笔法得益于篆籀,结字借鉴了颜体楷书,加之其天才的创造,终于登上了隶书艺术的巅峰。其隶书圆润的笔画几乎没有粗细的变化,主笔线条也没有明显的波画,这种省去汉隶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形成了简约的艺术风格。其章法安排则深受颜体书法的影响,笔笔撑开,字字铺满,四角填实,与颜体字和汉印文字丰盈饱满的审美取向高度一致,势大力沉,气象宏伟,大气磅礴。伊秉绶深解中国的哲学精神,以简约朴素的笔墨,表达出最丰富深厚的美学内涵,达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顶峰。

“从来可以”楹联(图6-28),书于嘉庆九年(1804),纸本墨迹,隶书。此件书作堪称伊秉绶的代表作,整体看去,用笔沉着,行笔稳重,结字大方质朴,墨色厚重醒目,时露飞白,墨色因此而生变化。其圆润厚重的线条,篆籀笔意盎然在目。结体平正稳健,横线稍稍往右下倾斜,更显出结体的沉着稳重,其老到的笔墨,雄健的笔力,令人惊叹,让人折服。当然,从中也不难看出《张迁碑》《衡方碑》《曹全碑》等汉碑的影子,更可见其熔冶古人,点石成金的高超手段和融汇能力。

图6-28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扬州八怪之首。好游历,晚年寓居扬州,以出售字画为生。平生好学嗜古,尚奇好异,工诗文书法,诗文均风格奇古,亦精于金石书画鉴赏。书法精于隶书,并以侧锋浓墨创扁笔隶书,用笔略参简书笔意,世谓之“漆书”。

图6-29

综言之,清代隶书区别于以往隶书的主要一点便是书写性的强调与发掘整理,这种书写性与两汉隶书的区别在于,第一,由于清代草书、行书、楷书的普及与广泛应用,隶书的实用性已大大削弱,因此,清代书法家对于隶书更多的着眼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故而其某些特点往往被放大甚至是夸大;第二,后人习书往往以楷书入手,以行草书日用,因此在书写隶书时,难免会受到其他书体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面貌;第三,两汉碑刻所表现出的金石意味也成为书家关注的重点,成为清代书法家追求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正因为有了这些优势,清代隶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可以超越,也许将永远不可超越。

[1]《历代书法论文选》,78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班固:《汉书·艺文志》总序,758页,长沙,岳麓书社,1993。

[3]《历代书法论文选》,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4]班固:《汉书·艺文志》765页,长沙,岳麓书社,1993。

[5]汉应劭撰,清孙星衍校集,《汉官仪》卷上,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汉书·艺文志》小学篇,765页,长沙,岳麓书社,1993。

[7]纪国泰著:《扬子法言:今读》,131-132页,成都,巴蜀书社,2010。

[8]《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2-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9]《历代书法论文选》,1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历代书法论文选》,17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1]《历代书法论文选》,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2]《历代书法论文选》,163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3]《历代书法论文选续》,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5]《历代书法论文选》,68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6]《历代书法论文选》,4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7](宋)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8]卓定谋著,林志钧序:《章草考》,9页,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社,1990。

[19]《历代书法论文选》,756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0]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台北,学海出版社,1972。

[21]《两汉金石记》,见严耕望:《石刻史料丛书甲编之三》第1册,13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56。

[22]方朔撰:《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12页,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23]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卷十五,见严耕望:《石刻史料丛书甲编之三》第1册,18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56。

[24]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24页,台北,学海出版社,1972。

[25]方朔撰:《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37页,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26]方朔撰:《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43页,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27]《历代书法论文选》68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8]《两汉金石记》,见严耕望《石刻史料丛书甲编之三》第1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56。

[29]《历代书法论文选》,8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