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书法鉴赏所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 一书法欣赏的技法原理(第1页)

一书法欣赏的技法原理(第1页)

一、书法欣赏的技法原理

(一)文字及书体

作为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书法以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闪耀于艺术之林。中国书法是以汉文字为书写对象的,谈到书法便不能不涉及文字,所以,我们评判书法作品的标准,首先应是文字标准。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这里的“文”指“依类象形”的独体字,“字”指孳乳浸多的合体字,即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我国的汉字是古老而又经过多种形体演变的文字,书体是随着文字的演进而历史地形成和变化的。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汉字也被人们不断地加以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形成了多种字体。每种字体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成体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面目,从而为书法艺术的创造发挥了广阔的天地。而不同的书体在鉴赏品评时又有各自不同的标准。

1。篆书的欣赏原理

篆书的“篆”字,《说文·竹部》谓“篆,引书”。引书即是把笔画拉伸的意思,亦是书写的意思。篆书主要是相对于隶书而言的。秦时,施之于徒隶者称之为隶书,施之于官方者谓之篆书。“篆者掾也,掾者官也……其实就是椽书,就是官书”[2]。我们一般所说的篆书指殷商之后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

圆劲古雅,婉通气长

篆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圆”。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其中也有方折,如甲骨文,瓦当文字,但因其载体的特殊性,才造成了方折的特点,总体上来看,篆书以“圆”为其主要特征。

对篆书而言,笔圆且势也圆,宽厚圆润而有韵味,用笔以圆笔为主,点画以圆转为多。这种审美标准甚至延续到其他书体,以有篆法为高古、典雅,成为许多书法家在不同书体中所共同追寻的目标。以圆笔中锋写法写出的笔画,形态上粗细相对均匀,给人以圆润、优雅、庄重之感。用笔的起收,含蓄蕴藉,圆曲中又得劲直之致,而绝无松弛疲敝之憾,这样才能产生圆劲的审美效果。篆书如果圆而不劲,曲而不直,那就流于飘浮了。

多数篆书形态上取纵势(少数方形金文除外),委婉悠长,贯通畅达,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篆尚婉而通。”所谓“婉”就是婉曲、婉转,所谓“通”就是贯通、流通、畅通、通达。它要求行笔之时,力聚笔端、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沉着有力、气韵冲和、平心静气、徐缓前行,使气脉随着圆转绵延的笔画婉转畅达,直至收笔,其势仍足。由此便有了“气长”之说。字体修长放纵,线条粗细圆匀,字形紧密而不失舒畅,元气充盈而悠长,这便是篆书的总体审美要求。

2。隶书的欣赏原理

隶书是流行于我国汉代的主要实用书体。它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这一书体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总的来说,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今文系统的开端和主要书体之一。基于隶书本身的特点,其品评标准可以概括为方直峻拔、波磔取势八字。

篆取圆美之势,隶以方直见长,这是两种书体的基本品评分界点。大多数人认为隶书是以方取胜的。

以秦诏版为代表的方势篆书,蕴含和体现了秦隶书体方、笔方的特征,随着秦隶向西汉隶书特别是简牍书法的过渡,笔画化繁为简,体态变圆为方,最终进入了形态稳定、风格典型、技法成熟的东汉隶书时期。《孔庙》的萧散,《衡方》的严谨,《华山庙碑》的华丽,都是隶书鼎盛的代表作。然这些个体风格迥异的东汉隶书,其群体特性则都以“方”为主。隶书的点画破篆书之圆为方、笔势变曲为直。隶书的点画特征是方折﹑平直,势取方整抑或横扁。隶书由于其用笔的特征,笔画的主导风格偏欹与直,行笔骏健,收笔富于露锋之美,颇显精神。隶书用方折笔,转弯处用顿笔翻转,一笔断为两笔,其势尤险。其笔奋,其势疾,表现出篆书所不具备的节奏美。

隶书一改篆之纵势,取为扁平之态,故其突出之处在于波磔之美。波磔集中的表现为隶书的左右开张之势。分别相背,是隶书的意法。张绅在《法书通释》中说:“今按磔者,开也,张也,在字中此笔开张也。”自西汉至东汉,从《居延汉简》到《甘谷汉简》,其相背开张之势,从粗犷放野到温文尔雅,从夸张朴拙到华丽、成熟。无论是隽永秀逸、波磔鲜明的《乙瑛碑》《孔庙碑》《华山庙碑》《史晨碑》《曹全碑》,还是质朴厚重、波磔不很分明的《衡方碑》《张迁碑》,都显露出对内分别相背的态势,对外左右开张的风格,这是欣赏隶书的一个关键点。

在格调上,如篆书部分所述,隶书虽然以方为主要审美特征,但用笔则以篆书圆势为极则,否则,隶书便会流于庸俗。

3。楷书的欣赏原理

楷书,也称真书、正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楷书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隶书”或“今隶”。楷书不仅彻底地简化了篆书象形的造型意味,而且完全摆脱了篆书和隶书质朴简古的阶段,以一种新的风格体貌显现于世。由于符合时代的需求,有着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故其经久不衰,至今仍在使用之中。其品评标准有以下几点。

(1)笔画丰富多样,端庄稳重,静中寓动

楷书是诸体中最讲究笔法,笔画最丰富的书体。楷书不仅大体上继承了隶书的各种笔画,而且依据自身特征进一步完善,充分展现了汉字的艺术美。盛传的“永字八法”总体上概括了楷法的基本笔画,也是这种笔画丰富性的最好佐证。而令人称奇的是,这八种笔法中每一种都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形态,而具有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变化形态。楷书笔画的这种丰富性,不但为以“简”取胜的行草所不及,且素以“详”称世的篆、隶书也不能望其项背。楷书是典型的方块字,各个独立意义的符号组合体占有着相同的方块,且字字独立,相互间隔,笔笔分开,互不牵扯,这样的特性在审美上属于静态美的范畴。

总体而言,楷书注重端雅庄重,平稳大方。然这种静却不是绝对的,静中含动,动不舍静。楷书在形态上是详和安静的,在神态上则要取动势。对于点画鲜明、字字独立的楷书,静态美是其品评的典型标准,然更重要的在于处理好和表现出字的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关系。静中见动,动中取静,安祥平稳中又不乏跳**之姿。

(2)法度森严,中规入矩

楷书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汉字字体。“楷者法也,式也,模也。”[3]即为法,就应当有规有矩,严格地遵守特定的法度。在历代书论中,讲究法度,论述法度的书体以楷书最为详细、具体。著名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不一而足。历来主张学书先学楷,不掌握楷书的法度,就不可能进入书法之门。前人有楷工则规矩备﹑书法备于正书﹑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等说法,都说明楷书应有严格的规矩法度。

4。行书的欣赏原理

唐代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说:“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行书是伴随着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的快写体。它摒弃了楷书的森严法度,吸取了草书的流动连绵,不拘于真书形态且书写便捷,又易于辨识,是介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的欣赏标准我们可以以行云流水、动静相生概括之。

行书的字里行间往往表现出行书所具有的运动感和生命力,有动有静,其静态蕴蓄着极大的动势,不是飞移,而是屈伸;不是奔驰,而是舒展如翼。张怀瓘在《书断》中明确指出行书“非草非真,发挥柔翰。星剑光芒,云虹照烂。鸾鹤婵娟,风行雨散”[4]的特点,巧妙地道出了行书的变化多姿与形体的不确定性,而这正是行云流水的具体写照。行书具有风行雨施一样的流动感,但这种流动感不是连绵不断,而是如行路般的连中有断。正如张怀瓘在比较真、行、草时指出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书是要在不甚激烈的运动中见精神。它没有真书的严整宁静的固态化特征,亦无草书的纵横驰骋飞动流走的气态特征,而具有可进可退的液态特征,因而更为自由如意。从其表现情感来看,或表现相对稳定心境的情感趋向,或抒**绪起落中隐含的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等。

从历史角度看,行书的最高境界是晋代书法,也就是刚健婀娜的“晋韵”。晋代行书,笔法精美,结字洒脱自由,秀媚而不失劲健,其风流倜傥之意蕴,与魏晋风度高度相融,为此前此后所绝无,从而成为行书创作的极则。

5。草书的欣赏原理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类。草书的“草”的含义尚有争议,有草率、草稿、草创等多种解释,但其书写速度较快则是没有争议的。章草是由隶书草写发展来的,是隶书的快写体,是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今草是由楷书演化来的(也有从章草演化的说法),它褪掉了章草中隶书的笔画意味,明显的标志便是章草中的波画消失了,而代之以楷书的笔意。今草又分为大草和小草两类,大草字字间笔势往往牵丝相连,小草则与章草类似,多数情况下字字独立。草书的赏评标准如下:

(1)点画简约,连绵流动,动中有静

与楷书相反,草书以动取势,简约而不简单。崔瑗《草书势》说道:“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5]赵壹在《非草书》中言“草本易而速,”[6]可以说,历代书论无疑都揭示了草书点画省且易,简且速的特点。由于它的草化和简约,笔画之间的连绵,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便形成了一种流动之美。状如断藕,藕断丝连。草书的奔放、流畅及纵逸等特征,都是草书笔势连绵流动的表现。连绵和流动是草书的最大审美追求。草书如行云流水,上下相互牵连,奔腾飞动、豪放不羁。点画处皆重,牵引处皆轻,棱侧起伏,随时停顿。这种停笔、提按、起伏、转折、牵引的相互杂糅,就造成了流动中的静态感,所谓动中之静,盖此之谓也。

(2)变化无常,气脉通畅

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幻多端,它最大程度地冲破了字字独立、稳定凝固的方块字体的特征。挥洒之间,一切皆在变幻莫测的飞动之中,这种变化,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遐想。所谓随类生变、神化自若、变态无穷。正如,《艺概·书概》所言:“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置于至善耶?”[7]一言以蔽之,草之道即变之至,变之至者曰神,所谓变动若鬼神也。草书是最能直抒胸臆的艺术。这种写意性的创作,重在一种气势之美。这种气势美,流转于下笔之前的养气、蓄势,动笔之中的造势、运势。一种运动的美、力量的美充斥在草书的“气势”之中。草书的气脉,既要求贯穿始终的不齐与大齐的相互照应,又要求贯穿始终的断与连的相互辅正。它是草书的命脉和维系章法的源泉。

从本质上讲,草书是一种最要性情、最需才情、最见功力、最能反映书法家人品、学养的书体,所谓书如其人,在草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草书的品评标准在所有书体中应该是最高的,其根本原因则是草书艺术正是书法艺术的极致。

(二)点画结字原理

书法艺术,首在用笔,次则结字。用笔须名家点化,聪颖者须臾可以领会掌握,贵在理解。而结字则难,因汉字数目繁多,字字不同,必须一一研究把握。点画则是汉字的基本构成单位,更须牢固掌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