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书法鉴赏超星尔雅答案 > 第十二章 近现代(第3页)

第十二章 近现代(第3页)

图12-14启功行书横批

历代书法语言中多感性的描述,对此,米芾曾表示反感,但是,从未有人提出一个可以作为公理的评论语言模式,启功先生解决了这个历史问题。他从书法艺术形式上立论提出了“黄金律”之说。他在研究历代楷书过程中,详细测量每字中笔画之聚散高低,发现其重点并不在方格之中心点上,而在稍左上方的位置,这个位置至上端的距离与下端的距离比例为0。618;至左端的位置与右端的位置比例也是0。618,都符合黄金分割率。这是启功先生研究书法结体的独到发现之一,启先生一生作书结字便以此为准。观先生楷书及行楷,结字舒展大方,视觉效果非常舒服,正是得自于这种方法。这种固定的理论直接指导先生的书法实践。艺术的美就在于她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固定的法则是很好的,但是囿于此就会减弱艺术的表现力,那艺术性也就随之削弱了。对启功先生的书法,也有人称其书为“现代的馆阁体”,先生对此欣然笑纳。启功先生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作品风格也很固定,有评论者说体现先生心理的超稳定性,实际上则是先生学识的自然表现。

[1]梅墨生:《现代书画家批评》(启功卷),143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同上书,143页。

[3]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曾国藩的书论),20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于令淓《方石书话》),19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192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振德、李天庥辑注:《齐白石谈艺录》,28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7]寒碧:《傅雷、黄宾虹与道艺人生——傅聪访谈录》,见《诗书画》第二期“典范”,2011年。

[8]同上。

[9]同上。

[10]同上。

[11]《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4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2]汪已文:《宾虹书简》,109页,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3]寒碧:《傅雷、黄宾虹与道艺人生——傅聪访谈录》,见《诗书画》第二期“典范”,2011。

[14]梁培先:《试析徐生翁的艺术创作及其审美理想》,载《东方艺术》,2006年第20期。

[15]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17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历代书法论文选》(冯班《钝吟书要》),549-55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所谓本领,只是规模古人”。

[18]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679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两册卷),1984。

[19]于右任:《标准草书自序》,见《于右任先生书学论文集》,上海草书月刊社,1947。

[20]杨吉平:《中国书法一百年》,122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1]林子清:《弘一法师年谱》,176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2]梅墨生:《现代书画家批评——林散之》,77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3]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186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192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历代书法论文选》,748—86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6]启功:《论书绝句》,97页,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

[27]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19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8]甘中流、郑晓华、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194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