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此建构起来。充满秩序感的生活会使他们感到安全,还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了解周围世界,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个性。一个秩序感好的人,逻辑思维强,做事有条不紊,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心态平和,这都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品质。而秩序敏感期发展不好的孩子通常表现出粗心大意,规则意识弱,独立性差等特点。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儿童的主要表现:
第一,儿童喜欢按照自己的秩序做事情,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第二,儿童会因为秩序被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第三,会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总爱说“不”,一切要重新来。
成人应把握好儿童的秩序敏感期,进行适宜的教育:
①借助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等。需要注意的是,规定好的顺序或要求不能随意改变,要始终保持一致,以免儿童无所适从。而且成人要做好榜样,并利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②借助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作息要尽量有规律,比如起床时间、吃饭的时间地点、游戏时间等,建立科学的生物钟。
第二,把孩子的主要物品进行归类并摆放整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处。
第三,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比如洗脚前先把拖鞋和毛巾准备好,洗好之后要倒掉洗脚水,挂好毛巾,等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慢慢来,不能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而放弃,要多给他一点时间适应。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感知周围事物;3~6岁则能通过具体的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专注性的好时机。
把握好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成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①培养专注的个性品质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尤其是细微事物感兴趣时,如果能长时间不被打扰,就有助于他形成高度专注的个性品质。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他所关注的事情不具有危险性,家长应尽量放手,不要轻易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
②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如果表现出关注细节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孩子的意识和行为。
③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
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做事要认真细致,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某个细微之处,要及时加以表扬,告诉孩子,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对整个事件的成功有着看似小而又小,其实大而又大的作用,从而使孩子逐渐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大动作技能发展:二(“二”表示2个月大,依此类推)抬、四翻、六坐、八爬、十站、周岁走、两岁跑、三岁独足跳。
2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以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这有助于幼儿左、右脑均衡发展。
相比于大肌肉的训练,蒙台梭利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小肌肉动作不仅能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发展:三(“三”表示3个月大,依此类推)玩手、四抓、五换手、九对指、一岁乱画、二岁折纸、三岁搭桥。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2。5岁以上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逐渐减弱,开始出现结交朋友、群体活动的倾向。这时,父母应为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在社会交往中,孩子会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并用它约束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3岁半左右,幼儿可能会突然喜欢拿着笔乱画,甚至假装他在写什么东西。这时候,可开始教幼儿写字或者画画,但是不要过于约束他。此时的书写具有三个特点:用笔涂鸦、画“字”;前书写(书写的准备);自发性。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如果幼儿在语言、感官、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可为儿童布置一个有丰富书籍和分享阅读的环境,帮助孩子养成爱读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进入阅读敏感期的幼儿会对图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看书,也喜欢父母给他读书。不要等到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才让他接触书本,而要在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玩书,如婴儿布书,使他对书本萌发兴趣。当他进入阅读敏感期,可以尝试培养他的自主阅读能力。
敏感期意味儿童具有积极的接受、交流和创造的功能。成人应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幼儿园应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以便满足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敏感期。这种环境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感官刺激,从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也是蒙台梭利课程的教学环境和教具具有独特性的理论依据。
(三)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她认为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和前一阶段有所不同,而每一阶段的发展又将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整个第一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的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受内在生命力和心理需要的驱使会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她对这种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活动、活动、活动,我请你把这个思想当作关键和指南;作为关键,它给你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秘密;作为指南,它给你指出应该遵循的道路。”但是,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深受福禄贝尔及其追随者推崇的游戏,她认为游戏特别是假想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品格及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三、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施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