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蒙台梭利婴幼儿教育实操教程总结 > 第一部分 理念篇(第2页)

第一部分 理念篇(第2页)

“儿童之家”能给孩子提供有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这里为这些行为不良但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其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创立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应用在那60名3~5岁儿童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那些走进“儿童之家”时品行不端的孩子,离开时却个个行为得体,礼貌友善;加上欧洲各报刊、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随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蒙台梭利对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也使得这一教育法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合理化。1909年,《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在意大利出版,标志着蒙台梭利教育(法)正式形成。

(四)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传播与推广

1。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

1912年蒙台梭利教育被引入美国,其发展经历了“兴—衰—兴”的历程。1912年英译本《蒙台梭利方法》刊印出版,美国很多教育人士远赴意大利罗马参观“儿童之家”并参与了很多蒙台梭利国际教师讲习班。此后,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激起很大的波澜。1913年底,蒙台梭利应邀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教育家杜威出席仪式并致词,麦克卢尔称蒙台梭利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本人多次受邀赴美访问讲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幼儿教育领域的传播与发展。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包括著名人物克伯屈的尖锐批评,导致从1912年到1917年,仅仅五六年时间,美国的蒙台梭利教育推广就由高涨变为低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幼儿教育领域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开始了再次复兴,1960年“美国蒙台梭利学会”成立。

2。蒙台梭利教育在英国

在英国,蒙台梭利教育一直长盛不衰。自1912年《蒙台梭利方法》英文本问世后,英国的一些幼儿学校就开始采用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英国一些地区陆续的开办了蒙台梭利式的“儿童之家”以及蒙台梭利师资训练班。如今,蒙台梭利学校遍及全英。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共有118所登记的蒙台梭利学校,这其中,伦敦最为集中有31所之多[2]。在英国,蒙台梭利教育一般提供的是学前阶段的教育,接收2~5岁的儿童入学。

3。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

自20世纪5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蒙台梭利教育著作被翻译出版,相关学者也开始了对蒙台梭利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入80年代,有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的推广与实践获得一定的发展,这其中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对这一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基金会还创办了一份大众化发展的刊物——《蒙台梭利》,这是中国范围内首份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刊物。

(1)兴起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传入中国,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遭到了遗弃。中国接受蒙台梭利教学理念始于20世纪初。1913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蒙台梭利女士之新教育法》,1914年10月出版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这些中译本的出现初步向人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原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当时国内幼教理念有极大的不同。以对儿童的尊重、精准的教具、优雅的老师、有准备的环境为代表的新颖的蒙台梭利教育一经传入就征服了大批中国教育者。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高度评价蒙台梭利,认为她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

(2)沉寂阶段

20世纪40—7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沉寂,并受到批判。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一直饱受战乱之苦。在此背景下,人的生存权尚且受到威胁,便无法谈及受教育权。虽然当时的教育部门颁布了《幼稚园规程》,后又修正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但因战乱,文件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幼稚园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即使在解放区,保育院和幼稚园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全面细致。蒙台梭利教育从此被人遗忘,在中国沉寂下来。

(3)复兴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蒙台梭利教育重新受到关注,中国兴起蒙台梭利教育热。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外一些先进的心理学、教育学理念传入国内并在实践中被逐渐接受。人们用全新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的教育经验。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卢乐山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翻译了蒙台梭利的四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吸收性的心智》《蒙台梭利教育法》和《儿童自发性活动》。随着宣传的深入,人们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开始了对它的研究。

四、蒙台梭利的老年时期

蒙台梭利在晚年时不顾身体的衰弱,不停地工作,于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努特维克,享年82岁。她生前曾经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她的热爱与尊敬。例如,法国授予她“荣誉社团会员勋章”;她的故乡安科纳和米兰等地授予她“荣誉公民”的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授予她“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苏格兰教育研究院授予她“荣誉院士”职位。1949年到1951年连续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资格。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全部生命。

任务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

一、蒙台梭利的基本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终其一生,并没有将“蒙台梭利法”作过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就算说明,也只限于一些原则性的阐述。这主要源于她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知道儿童内心蕴蓄的宝藏,像海水一样深;对生命本体的研究,是无穷无尽的,绝难有定论。所以她自己曾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对儿童加以研究,只不过是接受儿童给予我的,并把它表现出来而已。”她的孙子小玛利奥·蒙台梭利也说:“她并没一个理论体系……”后来,国内外研究蒙台梭利的学者将其教育理念整理归纳为六个方面:环境适应论、独立成长论、生命自然发展论、吸收性心智论、工作人性论和奖惩无用论。

(一)环境适应论

蒙台梭利曾将“环境”类比于人的头部,以此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头部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而环境对于人类而言,也像头部一样,是决定一个人的智慧的最大关键。在教育上,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环境能诱发内在的潜能,把人性导向正常化发展。

1。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各种体能与智能

适应环境是万物生长的一种本能。人一生下来,就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帮助他生存,甚至驱使他去发展未来生存必备的生理或心理机能。可以说,人类的各种智能与体能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增长的。

智能和体能的成长,除了遵循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外,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优劣,亦是决定智能和体能成长快速或者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人的成长如果不能与环境相适应,人的各种基本机能便无从发展,严重的甚至难以生存。如狼童的例子,他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由于年龄已大,即使将他们带回“人”的世界,也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因而非常短暂。

2。环境的质量决定成长的优劣

假如能提供儿童一个学习刺激非常丰富的环境,且儿童在这个环境中能勤勉、多方地去适应,那么智能与体能的成长速度和品质就会很好。如“孟母三迁”中孟子住在葬仪社旁时,天天学着他们哭哭啼啼,孟母带其迁到学校旁边后,孟子便走上学者之途。

蒙台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她遵循儿童成长的法则,设计出了适应儿童个体差异并能激发儿童成长的各类教具,使其能在环境中学会适应进而了解如何利用环境。

(二)独立成长论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她指出:教育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幼儿教育有效,那么就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因此,必须引导儿童自由、主动地表现,使儿童可能通过这种活动走向独立。”即独立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成长的首要目标。

1。独立成长的含义

独立成长即是引导儿童走向独立的道路,即随个体的生命发展,在适应环境中生理、心理功能逐渐成熟,以致实现独立、自由成长。

所以蒙台梭利教育是“不教而教”的教育,她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准备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帮助其实现独立成长。

2。帮助儿童独立成长的方法

蒙台梭利分析说:“我们习惯服侍孩子,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的意识,扼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了他们智慧,可以学会怎样进行活动。”蒙台梭利强调成人的责任是帮助儿童自己去完成有益于他们的活动,而不是越俎代庖。

(三)生命自然发展论

1。生命的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在观察中,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达成的。蒙台梭利继续探寻生命体自我活动的根据,她发现,儿童在出生以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由于这个计划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已存在,正如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发展成胚胎,变成人,所以她称未出生之前便具有这种“发展功能”的儿童为“精神和肉体胚胎”。“胚胎”在卵受精的那一刻,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大自然的“预定计划”,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定下的步骤,产生了自我实现的活动,进而不断地自我活动,完成了伟大的生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