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 思想 > 三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第2页)

三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第2页)

(二)儿童教育的创造精神

儿童本身因为没有固定思维或模式,所以也最具创造精神,这就必然要求做好儿童教育需要有更好的创新机制,有更高的创造力,才能把儿童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天然特质更好地激励和发展起来。

观念层面而言,需“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一切为了创造。”充分认识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实践层面来看,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我们要把儿童视作“新时代之创造者”,他们“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建设,生长,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目标层面来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而“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因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力量:一是助力,二是阻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同时,陶行知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可见,以儿童带动儿童或者成人,传递信息、知识、能量、智慧,能够最大程度形成教育的创新效果。

(三)普及儿童教育的创新机制“小先生”

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又从当时中国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出发,创立了“小先生制”。这是一种采用“即知即传人”的形式来普及教育的有效方法。

“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先生了。”这是多么有真理内涵的定义啊。不仅仅在当时对普及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即使现在,也可以同样高效,“小手拉大手”,共同推动向前。

1。解决了原动力问题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教育需要靠熏陶而不是灌输来完成。对于当今的成人来说,教育的动力,往往是某种功利性需求,特别是短期功利性需求似乎推动力更强。对于儿童来说,因着天真,因着天性,反而可以纯粹,可以快乐,可以持续。所以“小先生”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教育原动力问题。

2。解决了教育的效率与效益问题

“即知即传,自觉觉人”,这是教育的最高效率,是陶行知小先生制所表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在现代网络社会,这种体验可能更为深刻。无论知识还是技能,如果不能解决传播效率问题,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成长必将变得困难,更别提可持续发展了。

对于教育的社会效益,他强调知识是属于大家的,“干民众教育,便是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般,弥漫于宇宙,洗**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空气是不要钱买的,人人都可以自由呼吸,教育也就不能以金钱做买卖,人人可以自由享受”。

在《怎样做小先生》中他说:“最好的教育是有来有往。……你不但要忘记他是你的学生,并且要叫他忘记你是他的先生,这样,你才能做到一个进步的小先生。”这即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先生,可以传递传播知识,使周围人获得共同成长的可能。最后循环正向作用于自己,产生春风化雨的教育实效。

3。解决了教育两张皮问题

知识与技能分离,理论与实践对立,学校和社会隔阂,教育和受教育者关系单向,教育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在晓庄时期,小先生们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他们从“做”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达成了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是小社会,学校为人而立,为社会而立,肩负改造社会的使命;社会是大学校,社会影响学校,同时熏陶学生——两者共生共荣,和谐统一。

4。解决了时间地点问题

教育通常需要集中的课室,统一的上课时间,用“小先生”可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小先生不一定使人来学,可以往教,其嫂正缝衣,其母正洗碗,彼亦可就地教之。”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真正把“三人行,必有我师”落实到位、真正尊重小孩(老百姓、邻居)以之为师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探索。他说,“应该‘承认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所以教育者必须向儿童学习,‘不拜儿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这种方式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提高了教育的及时性,推动了全民学习从可能成为现实,繁荣了当时的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多角色多通道地实现了教育创新。

5。找到了教育普及的简易办法

教育如何普及?平民交不起学费怎么办?陶行知推行“小先生”的这一创举,是在当时穷困的旧社会当中,为穷人用笨办法办好教育的方法,是让大众能吃上“粗茶淡饭”的好办法。他说:“中国要普及的是劳苦大众所需的‘粗茶淡饭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里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我们现当代儿童教育也在追求普及与普惠,“小先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无论如何,对于教学相长,对于加强对儿童教育的普遍关注,肯定是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6。其他借鉴与启示

陶行知毕生“为民立教、为民兴学”,为实现“教育为公”而不懈努力。小先生制,指出了当时我们所处穷国大国状态下的普及教育原则、方案、方法。他的贡献除了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创见,在教育实践上的探索,还在于他所取得的卓越功绩,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

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其活力就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是陶行知一生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体现,是他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不断挑战,不懈前行的生命绽放。我们现在又能如何从中实现创新,提高学生积极性,展现学习多样化与多元化,实现小先生制的教育超越?这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尤其能显示出重要价值。可以变“死教育”为“活教育”,变“僵化教育”为“活力教育”,充分体现“活到老,学到老”的无限生机。

小先生制建立了教育四要素之间的链接与互动,真正打破了教育和受教育空间的封闭界限、时间阶段的局限,破局创新,灵活共享,实现了教育公益、教育为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