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就业与创业指导心得体会 > 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第4页)

二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第4页)

误区二:只有大项目才是真正的创业。

理工科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学校的大学生,看不上技术含量低且不激动人心的项目和商业模式。而创业初期更重要的是现金流,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和抓住机会,从自己能做的做起,从某个细分市场切入,或者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先为大公司做外包,获得收入才能支持自己的快速成长。

误区三: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就一定成功。

风险投资在选择项目时有时候会看这样的项目在国外是否有成功案例,但商业模式是一定要落地的。在国外成功并不意味着国内也能成功,别人成功不意味着自己也能成功。客户的购买和消费模式、市场发育程度等,都对商业模式的应用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因此,理工科类的大学生们在创业时需要把握对商业模式的复制和本土化的程度。

误区四:好朋友一定会是好团队。

好友共同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少,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好朋友就一定成为创业的好伙伴。价值观一致、能力和经验互补、明确的决策模式是建立好团队的必要条件。理工科的创业团队容易都偏于技术,使得创业过程缺少对市场和商业的把握。技术型创业要特别注意吸收理解技术而擅长商业运作的团队伙伴,而且应当在实际的合作中磨合和达到默契。

误区五:拿到投资就是创业成功。

不可否认,拿到第一笔投资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技术创业来说,资金是创业启动不可缺少的要素。获得投资,意味着投资人对项目和团队的看好,但是创业团队更应该关注第一笔投资能否支撑到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下一步的发展,或支撑到获得第二笔投资,其间要不断垒实基础,培养和发展用户的信任。否则,一旦注入资金很快烧完,用户基础若不牢靠,项目就不得不草草收场。

误区六:商业并购是机会还是陷阱?

创业企业上市或被收购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理想的目标,而且现在对赌协议的签订比率越来越多。创业者需要注意:一、要对未来的业绩有合理的预期,避免制定过高的业绩标准掉入自己挖下的“陷阱”;二、聘请法律顾问全程跟进整个过程,避免因为协议等相关法律文书漏洞引发后继问题;三、一切按照协议执行,切勿因为对投资人的过分信任省略一些法律上需要的重要步骤。

(3)创出精彩人生

创业、创新已愈来愈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推动力,在创业人群不断壮大、创业项目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创业者是在“野蛮生长”,似乎,失败成了他们接受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与新产业的涌现,愈来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众所周知,创业活动在美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与创业密不可分,高等教育是美国在一个日益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社会和经济环境中的繁荣与发展的根基。

尽管创业过程可能涉及发明、创意、管理、开创小型企业或者自我雇佣,并且常常被误解成这些,但是创业却不能与他们简单画等号。

创业是指把创新发明转换成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创业者革新改变自然的途径,并用新方式组合和协调劳动力。创业者承担风险,开创一种新型的产品、服务或组织模式。这种高效而可赢利的创新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与经济,并且可以独立于其开创者而持续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创业的标志性特征是创造出一种市场乐于接纳的新形态(产品、服务或组织模式)。一切最终要由市场来评判:关于新形态的功用和需求及其优越性。于是创业者承担的风险并不是赌博,而是对于新形态在市场中生存能力及其满足他人需求能力的计算。

创业源于商业领域,但可以运行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中。社会态度、政治实践、经济政策以及法律系统必须支持创造、风险承担和创建新企业;否则创业精神不能繁荣兴旺。另一方面,创业要成为常规的商业惯例,它必须反映主流社会关于世界应该如何运作以及人类应该如何行为的看法。

创业要兼有远见和务实。它需要知识、想象力、洞察力、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及对他人的关怀。创业是一个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活动,通过与市场的积极互动将企业家自我与社会合为一体,因而不可避免地是一种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实现。

创业是一种独特的过程,能够融合技术创新及其实施,让个人将新的想法变成现实,造福他们自己和社会大众。

看职场

大家谈“创业”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桑大伟表示,他们的办院宗旨之一: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一个项目做了两三年失败了,算是生意失败,但并不代表人失败,失败的生意塑造一个成功的人。

上海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吴满琳表示,创业班学生能读懂企业语言,各方面素质全方面发展,就业时可以挑选企业。不能用功利、世俗的眼光评价创业的成功率。吴满琳同时指出,有些创业班学生在寻找创业项目时略显艰难,因为他们的专业背景不足以支撑其在创业领域的创新。如果大学生创业冲着学位、配备的大量资源、人脉和资金等方面支持来学习,你最后会发现,这些学生根本不是真正的创业者。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超说:创业学院最重要的一个宗旨是提高成功率,培养有创业欲望的学生。但即使培养完也不一定能够创业,但起码可以减少创业风险,失败是成功之母。

IBM公司新兴市场应用开发合作部总监Mauricio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化问题。但创业成功率已经由以往的1%,逐步提高到现在的20%~30%。环境、学校经验等都在改变,创业成功率会越来越高。Mauricio还表示,创业不等于创立企业,更重要的是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鼓励创业应当从社会推广到校园,从象牙塔里开始培养创业型人才,保持创业圈的活力。

训练营

一、创业在路上

创业故事一:

餐饮中的创业先机

在浙江万里学院,位于食堂二楼的“新概念餐饮”广场是同学们改善伙食的首选。但也许有人不知道,这家包含中式快餐、汉堡店、川菜、火锅的综合性餐饮广场,幕后老板居然是他们的学长——吴日沪。

据了解,在吴日沪大三的时候,他发现了食堂楼上空闲的楼层,并在其中找到了商机。“当时3号食堂的二楼正好空置,我想到校内创业投资成本比较低,就和几个同学合伙,开出了这家‘新概念餐饮’,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就餐选择。”吴日沪说,新概念餐饮运营的第一年就盈利了40多万元。“今年万里后街(学校后门的小吃一条街)没了,同学们的选择更加少了,估计我们的客流量还会增加。”

开餐饮广场一年盈利40多万元。

创业故事二:

沈阳大学生创业当“擦鞋哥”月赚1。5万元

两年前,沈阳人李洪福从天津轻工学院本科毕业,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他也和多数怀揣梦想的同学们一样,将人生的落脚点选在了大城市。从天津到杭州,再到青岛,他整天穿着职业装和皮鞋穿梭在各个知名企业中。“工资不高,压力极大,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行走在大城市的灯火辉煌中,总感觉这样的城市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样的城市。”严重缺乏归属感让李洪福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认真的思考。“之所以留在大城市继续那个看似体面实则痛苦的梦,就是因为自己放不下上过大学这个事实。”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洪福发现擦鞋这个领域很有潜力。在进一步做了考察后,他发现了里面的商机。“现在的‘90后’多数自理能力都很差,穿的高档鞋根本不会或没时间去打理,而且现在奢侈品的需求加大,许多高档鞋、包、衣服的后续保养都是个空白。”李洪福说,这个发现让他产生了回老家创业的冲动,并开始去一些擦鞋店考察,并四处偷师学艺。

2012年12月,李洪福的“大学生香薰洗鞋店”在于洪区松山路低调开张。近30平方米的小店,他既是擦鞋工,又是老板,每天忙得团团转。最辛苦的一次,是除夕前的一天,他从5时起床擦鞋,一直干到24时。“在小店打烊的那一刻,我的身体累得像散了架,但望着地上那些已经光鲜亮丽的鞋,我的心里有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李洪福说,他之所以将“大学生”三个字加到店名中,就是想告诉所有顾客,他这个擦鞋工是个大学生,大学生没什么了不起,也可以为别人擦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