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与行为的试题及答案 > 项目情境(第2页)

项目情境(第2页)

即便是将老人或者绝症患者送到临终关怀医院,很多病人家属也不能马上理解什么是临终关怀。

37岁的张大诺从2003年起就在松堂医院担任志愿者,每周他都会去医院两到四次,坐在床边和病人聊天,进行心理护理。对他来说,病人家属的不理解是他护理最大的干扰。

“在我关怀过的一百多个临终病人中,只有两三例是家属主动找上我的,其中一例还是再三观察了我与其他病人交流后才对我说:‘要不,你和我妈妈也聊一聊?’”

在临终病人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是最重要的环节。

心理护理,一方面是对患者,需要医护人员向患者解释病情、认识病情、进一步理解治疗是有意义的,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另一方面,是对家属,对其进行死亡教育,先让家属正视死亡,再让其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

“但中国人忌讳谈死,甚至用各种替代说法代替‘死亡’的意思。跟病人及其家属谈死亡,是很难接受的,临终关怀也很难摆到桌面上来谈。”[1]

【情境二】周有光:106岁老人的生死观

2002年8月14日,我的夫人张允和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了,享年93岁。半年后,2003年2月16日,三妹张兆和,沈从文先生的夫人,也突然去世了,享年也是93岁。姊妹两人,先后去世,都是享年93岁。

93岁,是人生的一个难关吗?

张允和的去世,对我是晴天霹雳,我不知所措,终日苦思,什么事情也懒得动。她的身体虽然一直不好,但生命力却很旺盛,那么富有活力,如今走得这么突然,谁也没想到。我们结婚70年,从没想过会有一天两人之中少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我在纸上写:“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那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诗,现在真的都来了。

后来,我走出了这次打击和阴影,是因为想起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然条件。人如果都不死,人类就不能进化。多么残酷的进化论!但是,我只有服从自然规律!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2003年4月2日的夜半,我写了篇文章《残酷的自然规律》,那时我年已98岁,明白了生死自有其规律。

所以,我接受了这一切,不管有多残酷。很多事就是这样,你往伤心处想,越想越伤心,我与允和结婚70年,婚前做朋友八年,一共78年。老了在9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一个桌子,两把椅子,两个人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大家都说我们是“两老无猜”,多好。现在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受得了?但是换一个想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对人生,对世界,既要从光明处看到黑暗,也要从黑暗处看到光明。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同时存在。盛极必衰,否极泰来。道路崎岖,但前面一定有出路。我妈妈常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的天真,就是告诉我们,未来是光明的,我又何必整日凄凄苦苦呢?

允和火化那天,我听从了晚辈们的话,乖乖地待在家里,没有去送葬,我只是吩咐孩子们,天气太热,不要惊动高龄亲友,简单处理了一切就好了。我想,形式不重要,对张允和最好的纪念,是出版她的遗作《浪花集》和《昆曲日记》。我编辑好了她的书,又用两年的时间,终于感动了上帝,使两本书得以出版,我很欣慰。

对亲人的死如此,对自己的生命我也用这样的态度:一切顺应自然。85岁那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读报、写杂文为消遣。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应该反过来想,我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赚的。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我92岁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写道:“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我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过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被有人戏称为“四朝元老”。这一百多年,我遇到许多大风大浪,其中最大的风浪、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是八年抗日战争和十年“**”,颠沛流离二十年。但不都过去了吗?我年轻时候,身体不好,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也患过忧郁症。结婚的时候,算命先生说,我们婚姻不到头,我活不过35岁。我不信,结果早就活过两个35了。可见生死不要太在意,每一天好好活着就好。[2]

【情境三】

姜大妈57岁,初中文化程度,退休前是商店营业员。姜大妈患乙肝已经有两年,到处求医,看过西医和中医,吃过各种中西药,甚至还去求过菩萨,但都无济于事,病情始终未见好转。姜大妈开始怀疑自己已经转为肝癌,死亡的威胁日趋严重,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总是觉得死神在向自己招手。晚上也经常梦见两年前因病去世的老伴,造成情绪烦躁不安,经常怨天尤人,埋怨自己的命为什么这样不好,而且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近来她开始向菩萨乞求宽容,希望多给她一段时间,让她有幸看到29岁的儿子成婚。

【情境四】

患者陈某,男,80岁,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多发性脑梗死。老人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经常看报,找医护人员谈心。医护人员也时常巡回到他身边,询问病情,教他练气功等,用精神疗法与疾病抗争,使他一直保持乐观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情境五】

董某,女,乳腺癌晚期,患者脾气暴躁,发怒,天天骂其爱人和孩子,甚至乱摔东西,不肯换药,拒绝服药,拒绝治疗等。对这类病人,医护人员应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既要安慰家属,又要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使病人安全顺利度过人生最后阶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