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与行为的试题及答案 > 学一学(第3页)

学一学(第3页)

老年人情绪的产生都有引起情绪产生的反应情境,如果能够在引起情绪产生的情境发生之前及时疏导的话,对老年人的身心是有很大裨益的,不能等到老年人情绪的行为泛滥以后才去弥补。掌握避免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的方法,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并在问题引导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问题一:老年人如何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老年人调整心态有什么要注意的原则吗?

情境五中的吴大妈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示?情境三中的老人的心态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怎样调节?

一、老年人如何避免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时,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天阴时,老太太就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如此一来,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很忧郁。邻居问她为何总是满脸忧伤。老太太说明情况。邻居笑着说:“老太太,你真好福气呀!天晴时,你的大女儿生意很好;天阴时,你的小女儿生意兴隆。”老太太听了,顿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

这其中蕴含怎样的道理呢?同样一件事,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想,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会很不一样!所以,掌握避免让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情感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弹性幅度”是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而增大的。所谓弹性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伸缩性和韧性。老年人要抵御各方面的劣性刺激,就必须努力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幅度”,避免产生不良情绪。

1。逢愁而不忧郁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愁事还是较多的,凡遇愁苦之事,不可牵肠挂肚而郁郁寡欢。忧虑过度、沮丧苦闷等不良情绪,可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内脏肌肉绷紧,血管紧张,脏器供血减少,甚至坐卧不宁、寝食俱废,必然有损于心身健康。因此,人到中老年,要自觉地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活泼、恬静的心境。在遇到各种愁事时,应想方设法从愁云惨雾之中尽快地解脱出来。可采取音乐疗法、微笑疗法、暗示疗法、倾诉疗法等,让自己始终保持宁静的心态。

2。勤劳而不妄想

勤思善想是老年人的思维特征,同时也是保持思维敏捷的方法之一。但不可过度忧思,更不能胡思乱想。思虑过度,可伤心脾,引起心悸、失眠、肢倦、乏力、腹胀等症。因此,老年人在思虑“缠绕”之时,尤其是涉及切身利益想不开时,切忌钻进牛角尖,陷入思维的死胡同,从而导致脾虚气衰,罹患疾病。可转移精力,用娱乐疗法、锻炼疗法、健忘逆流法打破思维的定势,而后静下心来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加以分析和研究,肯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3。坚定而不倔犟

坚定是老年人性格成熟的表现。但是,“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倔犟固执,刚愎自用,是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大敌。因为人到老年,在生理功能上已经衰退,心理承受年龄也在降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仍要逞能、要强、硬拼、苦熬,明显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必然有害于心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到老年,做各种事情都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应该谨慎小心,科学安排,量力而行。

4。遇怒而不可盛

凡逢恼怒之事,不可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应加以克制。愤怒气逆,严重的可以呕血、眼睛昏暗不明、鬓发焦枯;盛怒不止时,心志会受伤而发生健忘,腰痛难以屈伸;如果郁怒的时间很长,气滞五脏,足可气绝而终,《三国演义》中周瑜之死便是佐证。因此,人到中老年,要注意加强情志修养,像林则徐那样把“制怒”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遇有怒气发作时,就下意识地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听听他人的劝解和忠言,或主动离开当时的环境,等到时过境迁,自然会心平气和,怒气全消。

5。常乐而不乐极

轻松愉快的情绪,充分乐观的精神,是健康长寿的“心理营养素”。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是中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基础。但是,常乐宜小乐,不能极乐,正所谓:“忧喜更相接,乐极还生悲。”中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虽日趋衰退,但在人生追求上却处于鼎盛时期或夕阳无限好的境地,值得喜庆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如果一有喜事就任凭感情奔放,狂欢极乐,大脑必然兴奋无度,轻则意识松弛,忘乎所以,重则失去控制,落得个“范进中举”,祸自喜生。因此,人到中老年,凡遇“喜出望外”之事,不可妄喜无度,应该稍作收敛,悠然处之,做到乐而有益,乐而有度,紧紧把握和控制住自己的感情,防止被**的“烈马”驮向心理疾病的悬崖,跌进终生痛苦的“深渊”。

6。临悲而不过伤

人到中老年,免不了有亲人病重或辞世之类令人悲哀的事情,但悲不宜过伤,更不可“悲痛欲绝”。严重的悲哀能使人心神动摇;沉重的悲哀可使人癫狂或两肋疼痛、手脚抽筋;更加沉痛的悲哀,可使人肺气郁闭,上焦不通,气竭而昏。因此,老年人在临悲和泪水畅流之际,应向前看,往好处想,以理智的闸门关住感情的决口,尽快地从悲哀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可用转移法、排遣法消除悲伤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把悲痛的情绪转化为生活、工作的力量,防止被悲伤之网所捕,陷入悲上加悲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老年人调整心态的“八自”原则

人到老年,神经、肌肉功能减弱,记忆力、判断力、适应能力降低,导致心理脆弱,容易产生嫉妒、任性、固执、猜忌、好发牢骚等不良心态。遵循“八自”原则,适时适当地进行心态调节,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自知之明。老年人要自知不再青春年少,要正确对待自己,凡事有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要苛求别人或强求自己。有自知之明,就能把事情看开,心胸豁然开阔,情绪自然稳定。

2。自留空间。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不能有非分之想,在自己的心里要留有空间,这样,对事后的结局容易接受。

3。自寻寄托。要克服赋闲在家的空虚无聊、孤独落寞之感,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的活动作为精神寄托,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诸如读书、园艺、书画、音乐、旅游以及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使自己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

4。自设情境。保持和创造愉快的心情,是克服消极情绪的最好办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设想和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情境,让自己在这个情境中得到快乐。

5。自我表扬。老年人不必自卑、自怜、自责,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自我表扬,自我欣赏,这样会对自身产生积极的作用,使自己心情愉快。

6。自我宽慰。衰老是人生的必由之路,面对体力和智力的衰老,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宽解和自我安慰,不勉强自己做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同时,还应该保持平和的心境,遇事三思而后行,切莫急于求成,跟自己过不去。

7。自我解脱。学会忘记是老年人自我解脱的最佳方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把一切不如意之事置于脑后。有的老年人沉迷于过去,对过去受的苦、遭的罪,甚至受过的伤害,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遍遍放着,常常搞得自己气愤难平。这样,内心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8。自我保健。老年人应该正视心理变异,多学一些自我保健常识,弄清楚发生心理变异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现,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心理变异的某些苗头,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